ctDNA——让肿瘤细胞无处遁形的利器?还是临床价值有限?
正文字数:
一、癌症早筛项目正式纳入多地医保!来源:体外诊断网,发表于9月14日
年8月25号,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发布京医保发〔〕23号文件,文件中规范调整了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共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以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策。
其中基因甲基化检测被作为实验室诊断项目纳入甲类医保服务项目及甲类工伤保险项目内,即全额纳入报销范围。目前国内已获NMPA认证的常见项目包括结直肠癌Seption9基因甲基化检测,肺癌SHOX2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等。此前,福建省医保局在发布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表中,已将采用血液样本进行Septin9基因甲基化测定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同时下调项目收费至元,有助于该项目的广泛应用与普及。
无独有偶,在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医保局发布桂医保函〔〕号文件,针对部分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发放临时收费代码,其中以PCR荧光探针法为技术平台的RNL/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RS)以及肺癌基因甲基化检测被列入此次发布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临时收费代码表”中。
基因甲基化常用于肿瘤早期检测,该检测项目进入医保,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人群早诊早筛的成本,进一步加快早诊早筛项目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受检者享受到无创、精准、简便的癌症检测服务。血浆ColonS9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癌检测的理想选择作为精耕于肿瘤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透景生命一向秉承“探索生命,延续希望”的愿景,积极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优质产品,其研发生产的人septin9DNA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简称ColonS9,注册证号:国械注准),基于广泛通用的实时荧光PCR平台,结合亚硫酸盐修饰和Taqman探针两种技术,可实现对血浆样本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DNA的特异检测,适用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辅助诊断。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显示,ColonS9与DNA甲基化测序方法的总符合率为99.81%;此外,以临床诊断金标准为参照,其灵敏度达约70%,特异性高于94%,而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其灵敏度高达%,特异度为99.45%。
结直肠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通过现有的有效手段干预可降低病死率的恶性肿瘤。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且近年来结直肠癌现状严峻,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是一种无创、精准、简便,依从性高的结直肠癌早期检测新方法,是浓缩高危人群精准有效的分层方法,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人群检查策略,利于提升我国结直肠癌检测的参与率和依从性。Lung-Me?肺癌甲基化检测
—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与肺癌辅助诊断的利器
透景生命研发生产出的人SHOX2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DNA检测试剂盒(Lung-Me?,注册证号:国械注准)。Lung-Me?肺癌甲基化检测是一种快速、灵敏、精准的肺癌早期分子诊断技术,针对临床肺癌疑似人群,通过检测肺泡灌洗液样本里的肿瘤脱落细胞SHOX2、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可显著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和达到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目的。临床数据充分显示,在肺小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中,甲基化与形态病理同时进行(灵敏度93%,特异性97.4%),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无创、简便的癌症早期预防方式,此次北京市医保局将其纳入医保的举措,或许预示着未来这类检测项目有可能在全国大范围实行医保报销,对于还没有出台物价的省份,或许是方向性文件!二、循环肿瘤DNA甲基化用于肿瘤诊断和预后的研究进展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于6月15日
文章来源:王欣悦,孙奋勇.循环肿瘤DNA甲基化用于肿瘤诊断和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44(5):-.DOI:10./cma.j.cn--.
摘要
循环肿瘤DNA(ctDNA)是血液中由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含有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变异。DNA甲基化变异是发生于癌变早期,随肿瘤进展动态变化的一类表观遗传学改变。液体活检ctDNA甲基化具有无创、靶分子稳定、成本效益良好、诊断性能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监测其水平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其分析前流程和甲基化检测方法显著影响检测结果,需加以规范以获得高质量检测结果。迄今为止,已发表大量文献报道ctDNA甲基化在肿瘤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ctDNA甲基化检验流程标准化,进而推广ctDNA甲基化液体活检项目的大范围临床应用。
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freeDNA,cfDNA)是游离在血液中的,存在于细胞结构之外的,由坏死或凋亡细胞释放的DNA。其浓度在肿瘤患者体内从0~5ng/ml(1ng/ml=1μg/L)到0ng/ml变化,健康人0~ng/ml[1]。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入血的长为~0bp的DNA片段。往往ctDNA携带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学变化,检测这类变异可初步判断原位肿瘤的发生或进展状况。作为cfDNA的亚类,ctDNA来源于受扰动的肿瘤细胞。根据片段长度、浓度水平、遗传突变等方面可以鉴别ctDNA与cfDNA。首先,ctDNA仅占cfDNA的0.01%[2];其次,ctDNA长度范围较宽,而正常cfDNA主要来自程序性细胞凋亡,为bp片段[3];最后,ctDNA带有癌症相关遗传变异,其存在和动态变化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
癌细胞基因甲基化变异发生于癌变早期,始终存在且动态变化,启动子上游的CpG岛甲基化沉默抑癌基因,特定基因CpG岛的高甲基化与癌症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检测已证实的与特定癌种相关的基因甲基化变异,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一、ctDNA甲基化的应用优势
肿瘤筛查有助于患者早期诊治,取得较好预后。多种筛查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以结直肠癌(colorectalcarcinoma,CRC)为例,其筛查试验包括结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CT结肠造影、粪隐血试验及多靶点粪便DNA试验等。镜检结合组织活检的筛查灵敏度和准确性最高,但患者不适感较强,且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CT更为安全,可灵敏检测小体积息肉,但不能同步进行活检,可能导致诊断过度。粪隐血试验成本较低,患者痛苦小,但试验性能差,容易漏诊和误诊。mt-sDNA阳性预测值很高,适用于筛查无症状人群和高进展晚期的癌前病变,但成本效益差,难以大规模应用[4]。相较而言,非侵入性ctDNA液体活检的成本效益及诊断性能均较为优良,有大量癌种特异性基因特征有潜力作为检测系统用于癌症筛查。
肿瘤的表观遗传学变异除DNA甲基化外,还包括染色质可及性改变和非编码RNA异常表达等。染色质可及性描述核蛋白大分子接触基因组的程度。癌变时,相关顺式作用元件的可及性发生特异性变化。因此,分析ctDNA上核小体结合模式,可评估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实现肿瘤分类和诊断[5]。目前染色质可及性研究主要聚焦于基础生物学机制,依赖高通量测序和生信分析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经济和技术障碍。非编码RNA也是液体活检常用靶标之一,然而,RNA性质相对不稳定,容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增加了应用难度[6]。相比之下,甲基化DNA性质稳定,技术成本更低,适合用于临床。
二、ctDNA甲基化的检测
(一)分析前变量
分析前偏差显著影响检验结果,针对关键性影响因素需加以规范。在ctDNA分析前流程中,应防止ctDNA降解或破坏,同时避免基因组DNA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地反映患者体内情况。
1.采血与样本保存:采样时,国内多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分离血浆,避免凝血破坏白细胞释放基因组DNA,实际上,血清管凝胶层能够隔离血块与上清,防止基因组DNA污染,因此,及时离心的血清样本在24h内是可用的。此外,各公司开发了多种专业收集管,管中添加化学试剂稳定血细胞,延长标本保存时间、提高标本质量。肝素抗凝管明显裂细胞,且肝素影响后续扩增测序,需避免使用。在样本保存时,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血样在常温4h内维持稳定,4℃可延长保存至24h,而专业标本管在室温和4℃下均可稳定血样[7]。
2.ctDNA抽提方法:抽提ctDNA方法对检测结果也有影响。QCNA(QIAampCirculatingNucleicAcid)试剂盒的抽提能力在多项比较性研究中脱颖而出。比较手工抽提和自动化提取系统发现,自动化系统提高了抽提产量和效率,但获得的ctDNA甲基化频率更低[8]。因此,应根据临床检测目的选择抽提试剂盒。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需结合靶标分子特点,了解行业内可靠的采样流程和抽提试剂盒,制定出稳健的分析前体系,确保样品质量。
(二)ct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1.重亚硫酸盐转化:几乎所有ctDNA甲基化的检测都采用重亚硫酸盐转化法,在未甲基化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后,通过性能各异的方法检测转化产物,包括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MSP)、下一代测序和基于液滴的数字PCR[9]。
2.转化DNA的检测:MSP分辨率较高,但甲基化DNA特异性引物3′端的鸟苷酸非特异性结合未完全转化DNA链,产生假阳性。其改进方法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消化完全转化片段、加入荧光探针实时监测、利用序列特异性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进行鉴别。高通量、准确的下一代测序偶联MSP有助于提高定量精度,识别罕见甲基化变异,但此法经济和时间成本及操作复杂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9]。此外,以IlluminaInfinium微阵列为代表的甲基化芯片技术,采用探针杂交以单碱基分辨率检测全基因组中超过个CpG位点,在研究ctDNA甲基化模式和识别肿瘤患者耐药标志物方面表现优秀,但其成本较高,且需要较大样本量。数字PCR识别低水平甲基化变异的能力与下一代测序相当,检测灵敏度更高,且更加快速、简单和廉价,故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10]。
临床开展检测项目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经济情况和项目价值,合理选择检测手段。上述方法中,数字PCR能够检出低浓度靶标,特异性和准确度高,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ctDNA甲基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一)单靶标检测用于临床筛查和诊断
ctDNA甲基化在各类癌症临床诊断中均有应用价值和潜力。例如乳腺癌患者ctDNA中,RAS途径抑癌基因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仅在部分患者和高风险人群中阳性,在健康无风险人群中阴性,可用于早期筛查[11]。针对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的荟萃分析显示,其水平在泛癌诊断中合并特异性很高,具有一定的筛查能力[12]。肝癌患者TBX2高度甲基化,其动态升高与高风险人群癌的发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13]。另外,用于CRC筛查的SEPT9甲基化是首个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的ctDNA液体活检指标,诊断性能优于蛋白类肿瘤标志物和粪便免疫化学实验[14],敏感度随癌症分期逐步升高。
(二)多靶标联合检测用于临床筛查和诊断
联合检测多个甲基化靶标可提高诊断性能。比如联合检测SFN、P16、hMLH1、HODX13、PCDHGB7、RASSF1A甲基化,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区分BC、乳腺良性疾病与健康对照[15]。联合应用10个肝癌相关基因甲基化标志物,提高了诊断性能,并准确区分肝癌患者、高风险人群及健康对照[16]。联合分析SFRP1、SFRP2、SDC2和PRIMA1启动子甲基化,能够灵敏地区分CRC、结直肠腺瘤和健康对照[17]。血清SFRP1、RUNX3甲基化联合CEA,能敏感诊断CRC[18]。针对肝癌诊断,检测SHOX2和PTGER4甲基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显著优于蛋白类肿标组合[19];此外,还可联合血清IDH1水平,鉴别诊断肺鳞癌、肺腺癌及小细胞肺癌[20];APC、HOXA9、RARβ2和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组合也能有效辅助LC诊断和组织学分型[21]。
四、ctDNA甲基化在肿瘤预后中的应用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连续监测疾病的治疗反应、进展或转移。在无病生存期需要定期随访,预防复发。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监测疗效、判断预后,例如CEA、CA、AFP等,蛋白和糖类肿瘤标志物浓度区间大、准确性不足,检测灵敏度低于PCR。CtDNA半衰期较短,能反映治疗响应和肿瘤负荷的瞬时变化,实现肿瘤的准确分期和复发的早期诊断。
(一)单靶标检测用于临床预后评估
已报道大量ctDNA甲基化水平评估预后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例如,SEPT9甲基化可反映CRC术后恢复情况,其水平降低与疾病缓解密切相关[22]。术前SEPT9甲基化水平与肿瘤直径线性相关,能准确反映肿瘤的远处转移或复发。SEPT9联合SHOX2甲基化,与治疗前肿瘤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管浸润等密切相关[23]。采用HOXA9甲基化动态变化预测卵巢癌新型疗法的治疗效果,填补了疗效预测性生物指标的空缺[24]。相似地,扩散性BC预后较差,且难以被影像学技术识别。有研究识别并优化了扩散性BC中一个特异性高表达的甲基化标签EFC#93,包含5个关联CpG模式,其水平升高与转移性BC密切相关,且能在转移12个月前诊断出预后不良[25]。
(二)多靶标联合检测用于临床预后评估
采用数个甲基化基因组成检测面板也是常用方法。前述的10个肝癌相关基因甲基化标志物不仅诊断性能优良,还与肝癌的肿瘤负荷、治疗反应、临床分期高度相关,具有良好的监测和预后价值[16]。EYA4、GRIA4、ITGA4、MAP3K14-AS1及MSC的甲基化水平反映了CRC患者肿瘤大小、动态增减反映治疗响应较差或较好[26]。此外,BCAT/IKZF1甲基化联合检测在诊断Ⅱ/Ⅲ期CRC术后复发时比常规使用的CE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7]。在转移性BC中,WNT5A、KLK10、MSH2、GATA3和SOX17的甲基化均与较差预后、疾病进展或死亡相关,甲基化评分较高指示治疗无响应[28]。
五、总结与展望
ctDNA甲基化在临床诊断和预后中得到广泛应用,部分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甚至已获批为液体活检项目在临床开展[14],其应用前景良好。然而,要实现大规模临床推广仍需克服一些问题。
例如单一试验可靠性不足时,可联合其他筛查项目以提高检测效果。其次,应考虑项目成本,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在临床工作中,要建立分析前流程,减少分析前误差,提高抽提产物质量。医院正在逐步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因此,需严格制定检验流程和质量管理规范,尽量消除批间差和人为随机误差,提高结果可重复性,以期实现ctDNA甲基化项目结果互认。
ctDNA包含了大量癌细胞遗传信息,其中,甲基化变异能部分反映原位癌症的存在和恶性程度。非侵入性的操作和高质量的癌症信息获取,使得ctDNA甲基化成为有极大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的液体活检项目。通过缜密的实验设计,提高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和经济效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ctDNA甲基化检测的大范围临床推广,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使患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略)
三、ctDNA甲基化测序:最具潜力的液体活检技术路径来源:医世象,发表于10月11日
癌症对每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对国家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公共卫生项目支出,根据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恶性肿瘤发病数持续上升,我国每年所需的相关医疗花费超过亿元。
面对这一现状,唯有进行肿瘤早筛,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源头,将其扼杀,才能逆转这个局面。
肿瘤早筛,国家一再强调,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也表明了国家治理癌症医疗问题的决心。
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中特别提出了“癌症防治行动”。
设定了硬性的行动目标:到年和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同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年)》。
到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比年提高3个百分点,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扩大高发癌症筛查覆盖范围,启动县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建设试点。
肿瘤筛查尤为重要。
目前,肿瘤早筛对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由于我国14亿的人口基数,致使医疗资源显得很是匮乏,同时由于传统的癌症筛查方法的局限性,例如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准确性低,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高;内镜检查作为一个侵入性的检查方式,受检者依从性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普及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的肿瘤筛查现状并不理想,急切地需要一种新的肿瘤筛查手段,弥补空白。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及液态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态活检应用于肿瘤早筛成为当下最具潜力的早筛技术路径。
液体活检指通过对血液样品等非固体生物组织的采集,检测生物标志物,进而对全身进行肿瘤分析。目前液体活检针对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三类:
1.血液中完整的细胞,即循环肿瘤细胞(CTC);
2.收集由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EV);
3.分析游离的肿瘤DNA或RNA,如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无细胞RNA(cfRNA)、miRNA等。
固体与液体活检样品中分析物的比较
从肿瘤发生与转移机制看,肿瘤细胞通过被动分泌(坏死或凋亡)与主动分泌释放外泌体及ctDNA、cfRNA等进入血液,可在超早期探测到肿瘤信号。而CTC细胞的形成主要在肿瘤转移时,肿瘤上皮细胞通过EMT效应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的细胞,粘附能力减弱,失去与基底膜的连接并从原发灶肿瘤上脱落从而进入到血液系统。因此CTC在早期肿瘤中含量较低,即使在肿瘤转移患者中每百毫升全血中也仅有1-10个CTCs,富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ctDNA甲基化能够追溯肿瘤组织来源等临床价值,我们认为以ctDNA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筛领域有较大发展潜力。
肿瘤转移与血液中的肿瘤成分
ctDNA基因突变检测:信号放大是痛点,已知突变检测PCR足以胜任
为了追踪肿瘤,需要区别ctDNA与正常cfDNA的区别,目前主要通过基因突变、甲基化修饰状态、拷贝数异常,以及核小体站位等作为区分依据。基因突变是造成癌症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也是最先遭到检测分析锁定的对象。
根据NatureCommunications文献数据,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44.2%)突变,小细胞肺癌的RB1(63.4%)突变,结直肠癌中的APC(44.4%),KRAS(33.8%)和PIK3CA(11.2%)突变均显示了利用ctDNA突变进行肿瘤筛查的潜力,ctDNA突变也被证明与组织活检检测到的驱动基因频率有强相关关系。
然而以ctDNA突变检测进行肿瘤早筛的主要难度在于灵敏度难以提高。首先血液中ctDNA的丰度较低,10ml全血平均包含4ml血浆,GE。
根据NatureGenetics数据,以VAF(变异等位基因频率)识别肿瘤信号检测检测灵敏度极限为0.01%(即能够检测个拷贝中的一个DNA片段)。而血液中ctDNA的含量与肿瘤大小有关,尽管可以通过近处取样(如采集粪便检测结直肠癌脱落标志物)增加ctDNA浓度,但无技术突破或有效测序降噪手段的情况下,ctDNA特有标记将淹没在噪声中,一般情况下(采集血液)对直径12.5mm(重量1g)以下的肿瘤难以识别。同时由于ctDNA高度碎片化,半衰期短,且ctDNA含量在不同人间差异很大,因此需极好的富集及测序深度才能有效捕捉基因突变相关的早期癌症信号。
此外,利用ctDNA突变进行肿瘤早筛的技术挑战还包括克隆性造血与早期癌症的定位。
根据NatureCommunications文献对名患者的份外周血样本cfDNA检测结果,14%的样本检测出克隆性造血(CH)变异,涉及15个突变基因(最常见的是DNMT3A、TP53和TET2),而黑色素瘤、膀胱癌、子宫癌和前列腺癌发生CH变异的频率大于20%。同时CH变异频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为ctDNA突变的识别造成障碍。
测序方面,对ctDNA的测序技术主要包括PCR与NGS法,BEAMing法、ARMSPCR与Tam-Seq等则是在PCR与NGS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当前对单癌种的检测往往只需要测定部分靶点的已知基因突变,此时PCR由于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足以胜任。NGS法的优势主要在于高通量,可对未知序列进行测序,但成本相对较高,在未来识别未知基因突变上或更具优势。
ctDNA检测方法(部分)对比
ctDNA甲基化测序:最具潜力的液体活检技术路径
DNA的甲基化是一种表观调控修饰,可以在不改变碱基序列的情况下参与调控蛋白质的合成。这主要是由于CpG岛的超甲基化改变了DNA区域构象,影响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转录效率,而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会使基因表达沉默。与ctDNA特定位点突变的模式相比,癌症中ctDNA的甲基化往往发生在数以千计的CpG位点,更易探测和评估。同时根据张鹍教授(鹍远生物创始人之一)于年发表在NatureGenetics上的研究,甲基化模式可反映特定癌症的表观遗传起源,并被用于揭示未知原发性癌症的起源组织。因此ctDNA甲基化的检测在灵敏度和定位癌症位置两方面均强于对基因突变的检测。
传统的DNA甲基化测序其一是通过甲基化DNA结合蛋白(MBD)或甲基化抗体(MeDIP)进行捕获测序以获得全基因组内-0bp分辨率的甲基化信号,然而无法获得单碱基分辨率信号;其二简化基因组甲基化测序(RRBS)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富集CpG区域可获得部分基因组单碱基分辨率信号;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则利用亚硫酸氢盐(BS)将非甲基化的C转为U,之后通过简单地测序即可获得甲基化修饰信号。尽管WGBS兼顾了全基因组测序和获取单碱基信号的优点,但BS转化属于极端环境,对DNA损伤极高,易出现单双链混合、缺刻、缺口损伤等现象,可造成约90%的DNA模板丢失,因此其建库起始量很高,且有效数据量低(为获得30X的测序深度需高达Gb左右的测序数据量,冗余率过半)。尽管后续通过一系列引物设计、建库优化等方法可对WGBS测序进行优化,但应用于临床仍有较大缺陷。
考虑ctDNA甲基化标志物的验证技术手段,目前一方面甲基化检测在靶向捕获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在靶向测序平台(PCR与杂交捕获)已实现较好的商业化,另一方面针对甲基化的BS-free测序技术正逐步实现突破。我们认为甲基化检测的靶标选择、测序技术等仍是癌症早筛企业的壁垒之一,未来技术突破有望提升测序准确度,更精准识别甲基化信号。
甲基化测序方法对比
从当前已商业化基于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的产品看,部分甲基化靶点如SEPT9、MGMT等已成为明星靶点。如FDA批准Epigenomics公司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EpiproColon后,国内NMPA随后批准了博尔诚(引进Epigenomics专利)、为真生物、透景生命的SEPT9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均为辅助诊断用途。韩国Genomictree公司适用于结直肠癌,检测SDC2甲基化的产品EarlyTect于年获KFDA批准后,国内康立明生物、艾德生物的SDC2甲基化检测也随后获NMPA批准(同样为辅助诊断用途)。由此可见,当前海外已获批靶点的甲基化检测产品国内较易获证并推动商业化,但单靶点的甲基化检测产品较难获批早筛用途,而仅作为金标准检查的辅助诊断手段。
随着ctDNA甲基化测序等液态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无创无痛的筛查方式,在未来肿瘤早筛领域极具竞争力。
文章参考自:东吴证券《肿瘤早筛,撬动千亿市场,掀起时代革命》、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