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4日,
三年前的今天,
我有幸遇到了BJRSChina的小伙伴们。
当时的阵容还尚未成型,
却有了一个再也忘不掉的名字。
除此以外,那一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应该是买了两袋子面包,还干掉了半桌子菜的老上帝同学了吧;其他的许多只有一面之缘甚至从未见过面的小伙伴们关联起了更多的意想不到的社交关系。在这里,方同学也要感谢一下素未谋面的圆同学,她有锋芒,却也周到细致,虽然最后没有走下去,但是在前期的混沌当中给BJRS带来了一束光。
初遇iGEM,
是在年底。
Jamboree结束之后宣哥一行人来学校宣讲,后来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去参加了年iGEM线下的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BNDS的GABA,还有SHSBNU的咖喱实验。实在是可谓不明觉厉,当时高中生物课本都还没学多少,更不必说如此年轻的合成生物学了。
合成生物学这个不速之客,能把看不见的东西注射到看不见的东西里去;众人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然后进行一些高端操作就能得到新的遗传物质,搞出新花样来:新的想法,新的技能,新的领域。
毫无疑问地,我们心动了,但我们也犹豫了。我们和以往很多中国大陆的高中生队伍不太一样,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面对的是高考的独木桥,而不是留学的天空。当时课内十几门课,还没有分选考科目,本就已经一团乱麻,而如今还要再给自己一个如此大的挑战。
兴趣使然甚至是一时冲动,
真的值得吗?
或许是因为缺少能深入探索某些事物的客观条件,所以呈现出来浮躁也迷茫;所以遇到一个看起来很高级的新生事物,承诺给我们一个真正做一点研究和求索的机会,或许反倒可以改变些什么。
殊不知,这个果断甚至带点武断的决定,
就此掀起了新的一页。
经过斗争之后,我们的BJRS真正成立的时候,一共只有九位同学。被兄弟们carry的猫猫,万能的蛋哥,机智的琪琪和bx,可爱的陶陶,美工dalao茗月,吉祥物巨可爱,并不弱小但实在能吃的老上帝,以及后来又做了好几年iGEM的基兄。
走进iGEM,
是在年春。
▲最开始的培训的英文版的课件,一张张写满抗拒和迷茫的脸,和罕见的没有睡着的巨可爱。
一开始,大家对着用不熟悉的语言呈现的陌生的知识一阵阵发懵。但毕竟最终还是要面对英文pre,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硬骨头也得啃。一回生二回熟,随着后来组会安排的文献阅读,也慢慢攻克了长难词、专业词带来的恐惧和困难,逐渐可以基本放弃词典去抓取主要思路以及关键步骤,并为我们所用。
终于进到了实验室里,感觉获得了救赎。一群实验室小白,看到培养基都感到新奇,戴着并不合适的手套摸着滑溜溜的琼脂,对着会发光的条带欢欣雀跃。当时我们还并不知道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做相似的事情,都要与它们为伍,也没有料到后来也能一两个人完成引物设计、PCR、转化、跑胶切胶回收等等。
头脑风暴之后,我们确定了项目OxygenMAX,聚焦在提高工程菌利用氧气的能力,来提高工程菌在诸多如发酵罐、土壤、水体、人体肠道等低氧环境中的生存和工作能力。
由于血红蛋白能够通过结合和释放氧气来协助细胞呼吸,因此我们想要利用血红蛋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选择了在一种低氧环境在生存的透明颤菌(Vitreoscilla)中发现的血红蛋白VHb,通过在模式种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VHb,并通过表面展示技术将VHb锚定在细胞外膜来最大程度地促进VHb和环境氧气的接触,提高细菌周围的局部氧气浓度,从而提高细菌耐低氧的能力。
北师大的实验室里,
留下了我们的夏天。
我们穿着实验服,做了这辈子最多的实验,打开了有生以来见过最冷的冰箱,也吃了这辈子最多的吉野家。
蝉鸣声此起彼伏,叫嚣着夏天的炎热,而我们却一头扎在分子克隆当中。
日复一日的实验室生活,见到培养基多了也早就失去了上手摸一摸的兴趣,电泳结果亮的条带多了少了都是一件麻烦事……
在这样的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刻大概是进超净台之前,往手套上喷多到滴下去的酒精,以及猫猫和蛋哥和巨可爱一起挂机刷阴阳师魂十。
北大农园餐厅里,
留下了我们的秋天。
基兄和bx递给我的海报初稿至今记忆犹新,ppt大白板上分成了方方正正大小不一的几部分;
古老师灵魂拷问bx留下了“吃小孩”的表情包,所有人笑到桌子下面去,而bx脸上挂着滑稽式疑惑和自闭;
来不及学习photoshop就用keynote做海报、做动画;和小姐姐一起一天点不知道多少单奶茶;
wikifreeze之前和吉祥物连麦刷的夜、卡到爆炸的翻译软件、疯狂跑偏的网页背景图……
wikifreeze的那天早上,我们都在学校里正常上课,趁课间还要再去check一下,但真正freeze之后,大家松了一口气,顷刻之后猛地想起,有亿些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为人数少的缘故,所以没有人能只做分内之事。每个人都在尝试从未接触过,且短时间内必须学会的事情,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高中生来讲,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这样一次次被击破。直到现在,我们的特长都是「没有特长」,因为条件所迫,所以什么都会一点。
理解iGEM,
是在年底。
▲海恩斯会议中心外的双彩虹
在海恩斯会议中心,我们才明白:「喜好和志向相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是COMPETITION而是JAMBOREE。」Postersession当中,我们隔壁以色列队伍的小姐姐教了我们希伯来语当中的「我爱你」;我们可爱活泼的陶陶去找拍照的机器,去「抢镜头」,吉祥物巨可爱同学留下了吃柠檬的痛苦面具;pre的同学们窝在宿舍里面改了二十多稿幻灯片,念了不知道多少遍讲稿,OxygenMAX已经变成了MaxygenOX。
BJRS这几天不知道吃了多少包分享size的barbecue味和盐醋味薯片,买了多少水果和巨甜的美式甜品作为早餐,这也是BJRS持续到现在的一大特点,就是亘古不变的,BJRS特能吃。
Presentation之前的那个漫漫长夜,熬到凌晨四五点兄弟们歪歪斜斜躺在地上,倚在床上、躺在地上然后被搬回自己的屋里,小小的陶陶把自己埋在大大的沙发里,到后半夜还在背稿子,甚至急到落泪。
▲pre之前熬的夜
那一天我们的pre很顺利,即使顶着措手不及的答辩也还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在pre结束之后,总还是感觉生活中少了点什么,还是抱在一起泣不成声,不知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分别,还是为了梦想突然成真的空虚,还是为了我们一起走过的过往。
初来乍到的BJRS很幸运,果然能吃的小孩子运气不会差。我们遇到了很友善,很可爱的judges,他们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希望我们能在合成生物学的路上走下去,最后我们也如愿以偿拿到了金牌。但是彼时彼刻,成绩、奖项都湮没在了狂欢当中,身边有战友,心中有梦想,身后有支持,大概就是人生的至幸时刻。
这是如何的一场狂欢,
跟一群有趣的、年轻的人做着有趣的、年轻的事情,
践行着年轻的梦想。
iGEM这段经历,
支撑我们去「挑战不可能」。
其实相比获得什么高深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iGEM给我们带来的突破的过程本身,才是更加珍贵的,因为这段经历,不论是什么时候,都能支撑我们去「挑战不可能」。
iGEM给我们展示的,更多的是合成生物学的一个切口。合成生物学,在我的理解当中,一直是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学科,因为亲身体验过,即使是浅尝辄止,也深切地知道,有一群人在为我们的未来铺路,在为我们的未来护航。
BJRS在这次征程当中,每个人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肉眼可见的成长,但是即使是成长到能够独当一面,我们也永远是小姐姐的小孩子。
直到现在,BJRS的同学们都上了大学,逢年过节寒暑假也都还会见面,还会「长在小姐姐身上」。
▲年底聚会▲年中秋聚会
▲年春节聚会
最后的最后:
我们是BJRS,我们永远在路上。
听完了第三期的故事,大家是否也有些感同身受呢?回顾过往一幕幕,这些点滴令人感动,这些美好永远隽永,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故事,欢迎大家继续投稿!
投稿指路??
iGEM故事会,下期再见。
ONCEUPONATIMEINiGEM......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