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全球死亡风险最高的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女性高血压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地区差异表现为北高南低,且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城市高于农村。原因可能与生活习惯、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高血压人群中,女性因为特殊的生理、心理机制,其血压波动大、变化复杂。老年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地位变化、药物代谢,其高血压诊断治疗不同于普通人群,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诊治。
1老年高血压的定义
根据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mmHg(1mmHg=O.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SBP≥mmHg,DBP9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ISH)。
2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2.1流行病学特点
1)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据年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即约每2位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
2)我国老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我国仅32.2%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控制率仅为7.6%。老年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家庭社会地位变化更容易受到忽略。
3)大于50岁的女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我国第四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我国青年(18~44岁)女性患病率总体低于男性,但45~59岁和>60岁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在女性人群,低钠和高钾饮食之后血压降低比男性更明显。
2.2病理生理特点
1)收缩压增高为,脉压增大
收缩压和脉压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危险性的重要预测因子。老年人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而舒张压在60岁以后则缓慢下降。45岁以后,女性的收缩压和脉压均高于男性。
2)血压波动大
老年人血压波动范围大,不仅影响血压总体水平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在选择药物时亦需特别谨慎。
3)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者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低血压。
4)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体情况
临床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高,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不足10%(非杓型)或超过20%(超杓型),使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可高达60%以上,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人靶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的昼夜节律关系更为密切。
5)常与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患,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如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肾病及间歇性跛行等,其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中国群脑卒中发生率远高于西方人群。
2.3老年女性高血压特点
1)女性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对盐摄入量改变后,血压变化的反应显著高于男性,绝经期后女性的盐敏感性明显增加,使用利尿剂降压效果较佳。多次妊娠与女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妊娠越多,危险性越大。此外,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女性多于男性,如肾动脉纤维肌增生、胶原病、狼疮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女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诊断较男性困难;
2)老年女性对高血压药物的代谢
生理学方面的性别差异包括,女性具有较低的体重指数和较小的器官容量,这导致女性具有较小的分布容积,较高的脂肪比例,增加了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雌激素补充治疗对血压也有影响;女性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较男性低。老年人肝脏体积缩小,肝微粒体酶系统的活性减弱,解毒功能差,很多药物生物转化速度减慢,血浆中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排泄减慢。许多高血压药物经细胞色素P系统的酶代谢。人类肝组织活检发现女性CYP3A4使RNA表达高,CYP3A4水平约为男性2倍,CYP3A4参与50%以上药物的首过效应。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除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差异外,还应考虑激素和免疫方面的差异。
3女性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3.1老年高血压治疗目标
目前专家共识推荐将收缩压/90mmHg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若患者能够耐受可将血压进一步降低至/90mmHg以下。对于收缩压水平介于—mmHg之间的老年患者,首先推荐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食盐摄人),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脑、肾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若患者血压≥/90mmHg,应在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不应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