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也逐年增加,在外伤骨科门诊有近60-70%老年患者是因骨折就诊,其中一半为脊柱骨折,并以腰椎和胸腰段骨折多见。
对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大概有以下四种:
①-在家绝对卧床静养;
②-忍痛活动,但后期可能会出现骨折椎体压缩,脊柱后凸畸形,甚至出现压迫脊髓,下肢无法行走的情况;
③-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障碍或神经损伤,可行脊柱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
④-微创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即:经皮球囊扩张、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型+骨水泥注入术(PKP/PVP)。
我们先分析下几种治疗方法的利弊,第一种方法对于骨折患者来说很难做到绝对24小时卧床静养;第二种方法忍痛活动后期会出现并发症,或难以处理的远期不良影响;第三种是比较重的情况,临床中比较少见;第四种是目前治疗方法中易于被大众接纳,且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微创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
微创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即经皮穿刺球囊扩张、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型+骨水泥注入术(PKP/PVP)。
其操作方法是在C臂机X线透视下来定位骨折的脊柱椎体,并通过细针头穿刺经过皮肤、皮下、肌肉、到椎体骨质,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后,透视下将直径约2-3mm的针样管道经皮避开神经血管,钻入骨折的椎体内,用球囊扩张进一步复位骨折椎体,再将骨折填充材料如细泥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俗称骨水泥)注入椎体内,经过5-10分钟固化后,使得脊柱骨折椎体复位、固定、充填,达到止痛、防止骨折压缩和骨折活动移位、恢复脊柱的支撑和活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通常PKP/PVP操作后,经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的疼痛会减轻80-90%,腰部能感觉明显支撑用力。此微创术式较常规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创口仅0.2-0.3cm),对人体影响小(局部麻醉),恢复快(术后2-4小时即可佩戴支具下地活动)等优点。
此术式一般适用于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且无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或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及脊柱肿瘤患者。
病例图片分享
病例1-女性,69岁,T12椎体骨折患者。图示为PKP手术过程:球囊扩张、T12椎体复位、椎体成型、骨水泥注入。
病例2-男性,92岁,腰1椎体骨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及严重脊柱侧弯、巨大肝囊肿患者。图示为患者术前影像及经复杂椎体骨折复位、骨水泥成型术后的椎体,及皮肤创口(图中可见骨折椎体高度完全恢复正常,脊柱曲度恢复,皮肤伤口微小)。
(▲图为病例2术前影像图)
(▲图为病例2术前和术后影像对比图)
(▲图为病例2术后创口微小)
病例3-女性,76岁,腰椎多个复杂椎体骨折患者。上图依次为患者术前CT、术中操作、PKP联合PVP四个骨折椎体一次手术同时处理(图中可见骨水泥充填良好,术后患者疼痛消失,2小时后即可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出院)。
(▲图为病例3术前影像及术中操作图)
(▲图为病例3术中同时操作多个椎体及术后影像)
专家介绍
范恒华
创伤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解放*第四*医大学,医院骨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等协会会员、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理事、生物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和海淀区医疗鉴定专家,脊柱及脊柱微创专家,享受“全*优秀科技人才岗位津贴”。
获*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利2项,承担或参加十二·五、十三·五*队重大课题、国科基金课题等5项。发表论文(含SCI)30多篇,著作5部。
从事临床20余年,擅长脊柱及脊柱微创治疗。PKP\PVP技术自年进入中国,范恒华即开始进行对该项技术操作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是国内最早开展该项技术的专家之一,目前已开展余例脊柱骨折PKP/PVP手术,最高为93岁老八路首长成功实治,技术已非常成熟。
擅长四肢、脊柱骨折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在四肢、关节骨折的复位、功能重建等手术及微创治疗,如上下肢的肩、肘、腕、髋、膝、踝关节等关节内外骨折LCP\LISS\PFNA固定等经验丰富;且擅长脊柱疾病及脊柱微创,对于脊柱,如颈椎、胸椎、腰椎的退变、创伤、炎症、肿瘤等的前后路手术及功能重建有较丰富经验,擅长各种微创脊柱椎间孔镜及脊柱骨折微创治疗。熟练掌握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熟练掌握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叉韧带重建等各种手术。
供稿
创伤骨科
往期回顾
◆疫情防控丨市民新冠疫苗接种应知应会!
◆运动医学与创伤医学治疗相结合,让踝关节再次“坚强”起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