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1.氮五吡咯六吡啶,吲哚喹啉左并苯,嘧咪相稠是嘌呤。吲哚还需具有吡咯。巧记:堕落-哚、咯
2.商品名通常针对最终产品,不得冒用顶替,可以注册和申请专利保护.
3.药品的通用名也称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也是药典中使用的名称,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
4.剂型分类:1)按形态学分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体剂型。2)按给药途径分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易受胃酸破坏或被肝脏代谢)、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3)按分散体系分类。4)按制法分浸出制剂、无菌制剂(注射剂、滴眼剂)。5)按作用时间分为速释、普通和缓控释制剂等。
5.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泻下,但5%注射液静脉滴注,具有镇静、解痉)
6.药用辅料的作用:增效、减毒、好制备,稳定、调节、好服用
7.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1)水解:①酯类:盐酸普鲁卡因→(水解)对氨基苯甲酸→(氧化)苯胺(氧化)变*。盐酸丁卡因、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后马托品、溴丙胺太林、盐酸可卡因。②酰胺(含内酰胺):对乙酰氨基酚、巴比妥类、利多卡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2)氧化:噻嗪类、芳胺基、吡唑酮类、维生素A或维生素D等;3)其他:①异构化;②聚合;③脱羧
8.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
(1)控制温度(2)调节pH(3)改变溶剂(4)控制水分及湿度(5)遮光(6)驱逐氧气(7)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1)水溶性抗氧剂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用于碱性药物溶液②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用于弱酸性溶液;2)油溶性抗氧剂:必喝一碗酥油茶——BH(A/T)、E、叔丁基xx、油溶性3)金属离子络合剂)
9.稳定化的其他方法:(1)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①制成固体制剂;②制成微囊或包合物;③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2)制成稳定的衍生物(3)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10.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11.药品有效期公式:t0.9=0./k
12.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增效、减毒、多治病
13.物理学的配伍变化:1)溶解度的改变;2)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3)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
14.化学的配伍变化:(1)浑浊或沉淀(pH改变、水解、生物碱盐、复分解);(2)变色(维生素C与烟酰胺、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粉红至紫色、氨茶碱或异烟肼*色);(3)产气;(4)发生爆炸(氯化钾与硫、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或葡萄糖);(5)产生有毒物质;(6)分解破坏、疗效下降
15.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原因:(1)溶剂组成改变(地西泮);(2)pH的改变(磺胺嘧啶钠、谷氨酸钠(钾)、氨茶碱等碱性药物可使肾上腺素变色);(3)缓冲容量(硫喷妥钠);(4)离子作用(乳酸根);(5)直接反应;(6)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7)硫喷妥钠(两性霉素B);(8)成分的纯度
16.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1)主要药效学研究;(2)一般药理学研究;(3)药动学研究;(4)毒理学研究。
17.临床药理学研究:(1)Ⅰ期临床试验(2)Ⅱ期临床试验(完成例数大于例);(3)Ⅲ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完成例数大于例);(4)Ⅳ期临床试验(批准上市后的监测)。
18.脂水分配系数(P值越大,脂溶性越高)
脂溶性基团——烃基、卤素、酯键、硫原子、烷氧基(醚键)、硝基
19.药物根据溶解度和渗透性分为:第I类:高溶高渗(扑一地);第Ⅱ类:低溶高渗(双马骡);第Ⅲ类:高溶低渗(阿雷那多);第Ⅳ类:低溶低渗(米粉特难吃)
20.酸性药物:lg[HA]/[A-]=pKa-pH
碱性药物:lg/[HB+]=pH-pKa
21.弱酸性药物:水杨酸、巴比妥;弱碱性药物:奎宁、麻*碱、氨苯砜、地西泮;极弱碱性:咖啡因和茶碱;强碱性完全离子化:①胍乙啶②季铵、磺酸
22.有机化合物=母核+药效团
23.药物典型官能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1)烃基:位阻↑,稳定性↑;(2)羟基★巯基:巯基脂溶性高,谷胱甘肽是常用的解毒剂;(3)醚和硫醚:硫醚类可氧化成亚砜或砜;(4)磺酸、羧酸和酯:羧酸成酯:脂溶性↑,易吸收;(5)酰胺;(6)胺类:伯胺>仲胺>叔胺。
24.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和膜动转运。
25.药物化学结构对心脏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hERG)的影响:抑制hERGK+通道,引起★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产生心脏不良反应。(已成为上市药撤药主因★)。
26.共价键:不可逆,如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非共价键:(1)氢键;(2)离子-偶极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乙酰胆碱和受体的作用;(3)电荷转移复合物:氯喹;(4)疏水性相互作用:药物和生物大分子中非极性链部分亲脂能力相近,能量降低;(5)范德华引力。普鲁卡因的结合模式有:范德华力、偶极相互作用力、静电引力、疏水性作用。
27.药物的手性特征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普天同拜佛;(2)药理活性相同,但强弱不同:氯苯那敏,萘普生;(3)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有活性:L-甲基多巴、氨己烯酸;(4)产生相反的活性:一扎一排反了;(5)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右丙氧芬、奎宁;(6)一种对映体具有药理活性,另一对映体具有毒性作用:做青绿米毒死乙。
28.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含芳环的药物——氧化代谢:保泰松(羟布宗);(2)烯烃和炔烃的药物——氧化:烯烃:环氧化合物→二羟基化合物;例:卡马西平(环氧物有抗癫痫活性);(3)含饱和碳原子的药物——氧化:地西泮(→奥沙西泮);(4)含卤素的药物:氯霉素(产生酰氯,有毒);(5)胺类药物——氧化或脱氨基/烷基:普洱利多啊-普萘洛尔、利多卡因、胺类;(6)含氧的药物:1)醚类药物——O-脱烷基化反应2)醇和醛的氧化3)酮类药物;(7)含硫的药物:风雅的钱叔叔;(8)含硝基的药
物:芳香族硝基还原→芳香胺基;(9)酯和酰胺类药物——水解。
29.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O-、N-、S-和C-的葡萄糖醛苷化(氯霉素);(2)与硫酸的结合反应:沙丁胺醇;(3)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甘氨酸);(4)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白消胺);(5)乙酰化结合反应(对氨基水杨酸);(6)甲基化结合反应:酚羟基、肾上腺素。
30.由于散剂的分散度较大,故对光、湿、热敏感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散剂。
31.舌下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适于急症的治疗。
32.片剂崩解剂:干淀粉、羧甲淀粉钠(CMS-Na,高效崩解剂)、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交联聚维酮(PVPP)和泡腾崩解剂(碳酸氢钠和枸橼酸组成的混合物)
33.片剂填充剂:淀粉、乳糖、糊精、蔗糖、预胶化淀粉(又称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MCC,亦有“干黏合剂”之称)、无机盐类和甘露醇(兼有矫味作用)
34.崩解时限:分散片、可溶片3min;舌下片、泡腾片5min;普通片剂15min;薄膜衣片30min;肠衣片→60。
35.崩解迟缓原因: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
36.片剂的包衣目的:①掩盖药物的苦味或不良气味②防潮、避光③可用于隔离药物④改善片剂的外观⑤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37.薄膜包衣材料:(1)薄膜包衣:1)胃溶型;2)肠溶型;3)水不溶型。(2)增塑剂:水溶性增塑剂: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非水溶性增塑剂:甘油三醋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等。(3)释放调节剂(致孔剂)。(4)着色剂。(5)遮光剂:二氧化钛。
38.会导致囊壁溶化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不适宜制备成胶囊剂
39.液体制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类①均相: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②非均相:以微粒、小液滴、胶粒分散,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2)按给药途径分类:内服液体制剂、外用液体制剂。
40.液体制剂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41.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
42.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增溶剂(最适HLB值为15~18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助溶剂(苯甲酸、碘化钾、乙二胺、聚乙烯吡咯烷酮)、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
43.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①亦称尼泊金类②有甲、乙、丙、丁四种酯,特别对大肠埃希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③几种对羟基苯甲酸酯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佳。④含聚山梨酯类的药液中不宜选用本类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
44.表面活性剂系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45.表面活性剂的分类(阴阳两非)毒性: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46.低分子溶液剂:(1)溶液剂(2)芳香水剂(3)醑剂(4)甘油剂(5)糖浆剂
47.高分子溶剂特点:①荷电性②渗透压③黏度④高分子的聚结特性⑤胶凝性
48.溶胶剂特点:布朗运动、Tyndall效应、水化膜。
49.混悬剂常用稳定剂:1.润湿剂;2.助悬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絮降反升)
50.乳剂的稳定性:①分层(乳析):内外相密度差引起;②絮凝:ζ电位降低,出现可逆性的聚集现象;④转相;⑤酸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