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
表2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表3杂草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01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1.1褐飞虱
1.1.1监测结果
1.1.1.1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0~62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倍)。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8~35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2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3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6~40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4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抗性(抗性倍数大于40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有所增加。据有关省植保站反映,由于吡蚜酮被作为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连续多年使用,使用量已从6克(按有效成分计算)提升到10克(按有效成分计算),田间防治效果已下降到80%左右,应引起水稻主产区各级植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1.1.2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对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对其它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药性继续发展。
1.2白背飞虱
1.2.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78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8~15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1.0~10倍、对呋虫胺抗性倍数1.0~11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2.2对策建议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当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噻虫嗪、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
1.3灰飞虱
1.3.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29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灰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3.2对策建议
在灰飞虱产生抗药性地区,严格限制毒死蜱使用次数,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灰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噻虫嗪进行防治。
1.4稻纵卷叶螟
1.4.1监测结果
1.4.1.1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7.8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4.1.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10.0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稻纵卷叶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4.2对策建议
在稻纵卷叶螟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1.5二化螟
1.5.1监测结果
1.5.1.1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安徽沿江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倍);湖北省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28倍);江苏、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状态。与年监测结果相比,安徽、湖北省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增加3~10倍。
1.5.1.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倍);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7.4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江西、湖南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增加3~10倍。
1.5.1.3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省大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毒死蜱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三唑磷抗性倍数31~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2~45倍);安徽、湖北、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三唑磷抗性倍数1.5~6.6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2.1~5.6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5.2对策建议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大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因此二化螟抗性治理要采取分区治理措施,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水平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为应对二化螟抗药性问题,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农药使用量。
1.6稻瘟病
1.6.1监测结果
从辽宁、浙江、安徽等5省的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获得株稻瘟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从来自辽宁、浙江省的菌株中发现5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产生抗性,7株菌株对嘧菌酯产生抗性,抗性频率均小于4%。
1.6.2对策建议
稻瘟病菌已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产生零星的抗性,建议生产中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时,注意与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1.7水稻恶苗病
1.7.1监测结果
从辽宁、黑龙江、安徽等5省的6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发现株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其中黑龙江、江苏、安徽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都大于50%,且检测到高抗菌株;辽宁、浙江省也发现有较高频率的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率为33.3%~39.8%。结果表明,抗氰烯菌酯的水稻恶苗病菌在我国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特别是黑龙江、安徽省的部分稻区恶苗病菌种群已对氰烯菌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1.7.2对策建议
在氰烯菌酯抗性严重的地区停止使用氰烯菌酯及其复配药剂;在其它地区,注意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咪鲜胺等三唑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或咯菌腈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配或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此外,需注意从无病地区引种,尽量避免种子带菌。
1.8稻田杂草
1.8.1稗草监测结果
1.8.1.1对二氯喹啉酸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9省的40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85.7%,其中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5.2%;江西、黑龙江、安徽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其中江西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65.5%。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1.2对五氟磺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9省的40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77.9%,其中91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39.4%;黑龙江、安徽、江西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其中黑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55.6%。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1.3对氰氟草酯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9省的40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51.9%,其中2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11.5%;黑龙江、辽宁、浙江、安徽、江西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10%,其中黑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24.4%。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1.4对噁唑酰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6省的24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97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噁唑酰草胺抗性频率为42.3%,其中3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3.1%;从黑龙江、吉林省稗草种群样本中检测到高水平抗性种群,抗性比例分别为4.9%、9.1%。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噁唑酰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2千金子监测结果
从吉林、江苏、湖南等7省的23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个千金子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34.0%,其中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7.0%;从吉林、浙江、安徽省千金子种群样本中检测到高水平抗性种群。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3对策建议
稻田杂草防控要立足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防控策略,突出土壤封闭处理技术应用,减轻后期茎叶处理防控压力。加强稻田杂草抗药性监测,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鉴于黑龙江、安徽、江西省大部分稻区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加强氰氟草酯科学使用指导,推荐稗草2~3叶期用药,杜绝晚用药的错误习惯,一季水稻只使用1次,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02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2.1麦蚜
2.1.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5~倍),其中安徽宿州和山东滕州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40倍),其中安徽合肥、安徽宿州、江苏扬州、湖北襄阳和山东滕州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40倍);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5.6倍);对抗蚜威、啶虫脒处于敏感状态。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荻草谷网蚜对吡虫啉抗性倍数增加3~8倍。
目前监测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2.0~11倍),其中陕西咸阳、安徽合肥和北京房山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1~9.1倍),河南驻马店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倍;对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均处于敏感状态。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禾谷缢管蚜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2.1.2对策建议
在麦蚜产生抗药性地区,严格限制吡虫啉、氟啶虫胺腈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麦蚜,延缓抗药性发展。
2.2小麦赤霉病
2.2.1监测结果
2.2.1.1对多菌灵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省的58个县市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5,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1,株,其中江苏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分别为44.1%;安徽、河南、山东省菌株抗性频率为5.1%~13.3%。
2.2.1.2对三唑类药剂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省的58个县市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5,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戊唑醇抗性菌株株,安徽、河南省检测到有抗性菌株,抗性频率分别为0.4%、12.3%;没有检测到对咪鲜胺、丙硫菌唑产生抗性的菌株。
2.2.1.3对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省的58个县市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5,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没有检测到对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产生抗性的菌株。
2.2.2对策建议
根据抗药性检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地区(抗性频率大于10%)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提倡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在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时,要按照产品农药登记的要求,保证足够的有效成分使用量(戊唑醇每亩有效成分使用量不低于8克),延缓抗药性发展,减轻毒素污染。
2.3麦田杂草
2.3.1节节麦监测结果
从河南、山东、陕西省的15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60个节节麦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66.7%,其中有1个河南博爱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1.7%。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2多花黑麦草监测结果
从河南、山东、陕西省的9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39个多花黑麦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84.6%,其中22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56.4%,河南省高水平抗性频率最高,达到85.2%;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76.9%,其中18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6.2%,河南省高水平抗性频率最高,达到63.0%。与年监测结果相比,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3菵草监测结果
从江苏、安徽、湖北省的7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44个菵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84.1%,其中29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65.9%,江苏、安徽高水平抗性频率都超过50%;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93.2%,有6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主要集中在江苏省。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菵草对炔草酯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对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增加2~4倍。
2.3.4播娘蒿监测结果
从河北、山西、陕西等5省的18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75个播娘蒿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96.1%,其中55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73.3%,河北、河南、山东、陕西高水平抗性频率都超过50%。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播娘蒿对苯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5荠菜监测结果
从河南、山东、陕西等4省的9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49个荠菜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74.5%,其中25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51.0%,河南、安徽、陕西高水平抗性频率都超过50%。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荠菜对苯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6对策建议
麦田杂草防控要立足麦草秋防、封杀结合,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鉴于部分麦区菵草、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较高,播娘蒿、荠菜对苯磺隆抗性范围扩大,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苯磺隆、炔草酯、甲基二磺隆,轮换使用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中低水平抗性地区在采用多策略综合防控技术的基础上,可将上述药剂与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进行混配,减少除草剂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发展。
03玉米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3.1草地贪夜蛾
3.1.1监测结果
因目前我国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敏感性基线还不完善,从室内抗药性检测结果看,草地贪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噁二嗪类药剂茚虫威敏感性差异较小。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草地贪夜蛾对以上药剂致死中量(LD50值)总体变化不大。
3.1.2对策建议
在草地贪夜蛾发生早期、密度低的地区,优先使用微生物农药和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在高发期再使用化学农药。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重点防范区实施区域统一的空间轮换用药策略,不同区域之间要加强防控用药信息沟通,实行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防治阶段之间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04棉花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4.1棉铃虫
4.1.1监测结果
4.1.1.1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9~16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1.2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9~68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2~5.1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辛硫磷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1.3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1.0~4.8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1.4对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5~72倍),对茚虫威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1~56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2对策建议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开展棉铃虫抗药性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限制有机磷类、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药剂使用次数(每季棉花生长期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多杀霉素、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4.2棉蚜
4.2.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棉蚜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氨基甲酸酯类丁硫克百威等药剂均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10,倍、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4,倍、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4,倍、对丁硫克百威抗性倍数~1,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6~45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棉蚜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2.2对策建议
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综合抗性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科学使用杀虫剂防治棉蚜,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等药剂,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棉蚜,延缓抗药性发展。
05蔬菜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5.1小菜蛾
5.1.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华北、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5.7倍),对茚虫威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56倍),对溴虫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7~18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小菜蛾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1.2对策建议
小菜蛾作为抗药性最严重的蔬菜害虫之一,对使用的各类杀虫剂都曾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其防控要采用抗性综合管理措施。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强调在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停止使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严格控制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小菜蛾,延缓抗药性发展。
5.2甜菜夜蛾
5.2.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倍),其中广东白云种群抗性倍数最高,达到4,倍;对茚虫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0~倍),上海崇明、湖北*陂、广东白云种群都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倍);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甲氧虫酰肼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2~59倍);对多杀霉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1~6.8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抗性倍数都增加2~4倍。
5.2.2对策建议
甜菜夜蛾作为抗药性严重的蔬菜害虫之一,对其防控要采用抗性综合管理措施。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强调在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类等药剂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甜菜夜蛾,延缓抗药性发展。
5.3烟粉虱
5.3.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烟粉虱若虫对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虫酰胺抗性倍数17~倍、对螺虫乙酯82~1,倍),其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种群抗性倍数都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倍;烟粉虱成虫对噻虫嗪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4~12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烟粉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3.2对策建议
鉴于湖北、湖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抗药性较高,注意交替、轮换使用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呋虫胺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烟粉虱,延缓抗药性发展。
5.4西花蓟马
5.4.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西花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高水平抗性(对乙基多杀菌素抗性倍数~10,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1,倍);对多杀霉素、虫螨腈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多杀霉素抗性倍数34~2,倍,对虫螨腈抗性倍数24~倍),对噻虫嗪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5~37倍)。与年监测结果相比,西花蓟马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4.2对策建议
在西花蓟马对杀虫剂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注意交替、轮换使用虫螨腈、噻虫嗪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西花蓟马,延缓抗药性发展。
5.5二斑叶螨
5.5.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倍);对虫螨腈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6~倍),其中银川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倍;对腈吡螨酯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3~57倍),对联苯肼酯处于敏感状态。与年监测结果相比,二斑叶螨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5.2对策建议
二斑叶螨用药防控策略中,应暂停使用阿维菌素,注意交替、轮换使用虫螨腈、联苯肼酯、腈吡螨酯、乙螨唑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二斑叶螨,延缓抗药性发展。
来源:农药资讯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CNT更多精彩,
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曲线法测定聚氨酯胶粘剂中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样品经乙酸乙酯溶解、定容、过滤后,移取1μL在DB-1色谱柱的分离作用下,测得方法相关系数为0.,检出限小于0.1g/kg,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测得回收率大于9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8%~4.6%之间。
关键词聚氨酯胶粘剂,甲苯二异氰酸酯,内标曲线法
引言胶粘剂是室内装饰装修主要使用的材料,也是室内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甲苯二异氰酸酯主要作为聚氨酯树脂的生产颜料,用于生产聚氨酯泡沫塑料、涂料、橡胶、粘合剂、密封剂等,虽然由于异氰酸酯单体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胶粘剂的力学性能以及耐*变性能,但同时也危害着接触这商品的人员的健康。游离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的主要危害,一是挥发在空气中的蒸气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危害,二是异氰酸酯液体接触到身体皮肤和黏膜所产生的刺激损害。国家已发布并实施了强制性标准GB—《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对其中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的限量和测定方法做了明确规定,限量值为10g/kg,检测方法为单点内标法。我国现有涉及甲苯异氰酸酯化合物的限量如下:GB—《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聚氨酯类木器涂料和腻子中游离TDI、HDI的限量为0.4%;GB—《地坪涂装材料》中规定游离TDI的限量值为0.2%;GB—《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规定TDI的限量值为0.7%。目前,对二异氰酸酯的测定大多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离子色谱法等。GB—测定胶粘剂中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采用了气相色谱法,以正十四烷为内标物,采用单点校正测定聚氨酯胶粘剂中甲苯二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的量,就是对胶粘剂样品进行加入内标物质、溶解、定容、过滤和上机测定。但采用内标单点校正存在较大缺陷和误差,使得结果的重现性较差。文章作者在长期的检测工作中查阅资料、总结经验,在GB—的基础上,提出内标曲线气相色谱法测定胶粘剂中的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结果准确可靠。
1实验部分1.1仪器设备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安捷伦A,FID检测器);电子分析天平,AL(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精确度0.1mg);箱式电阻炉(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正十四烷储备液:准确称取0.2g(精确到0.1mg)正十四烷(浓度99.4%)于25mL的容量瓶中,用除水的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此溶液为内标物,浓度为8mg/mL。
甲苯二异氰酸酯标准储备液:准确称取0.2g(精确到0.1mg)甲苯二异氰酸酯(浓度98%)于5mL的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定容,摇匀备用,避光贮存,并避免与湿空气接触,此溶液浓度为40mg/mL。
5A分子筛:在℃的高温炉中加热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备用。
乙酸乙酯:加入g5A分子筛,放置24h后过滤。
1.2气相色谱工作条件
色谱柱:安捷伦DB-1(30m×0.32mm×1.0μm);进样口温度:℃;检测器:FID,温度:℃;柱温:℃保持15min,分流比:20∶1;进样量:1.0μL。
1.3实验方法
称取已混匀的适量(精确到0.1mg)样品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内标物5mL,用适量的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注射器取适量的上清液,用0.22μm有机膜滤头过滤,移取滤液1.0μL,按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测定式样溶液中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正十四烷的色谱峰面积。
1.4工作曲线
取数支1mL容量瓶,移取适量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标准储备液,配置成浓度为0、0.02mg/mL、0.05mg/mL、0.1mg/mL、0.5mg/mL、1mg/mL、2mg/mL的系列标准溶液,并且在每个容量瓶中加入内标物0.8mg,用乙酸乙酯稀释定容,摇匀,避光,并避免与湿空气接触,移取1.0μL进样,每个浓度样品平行进样5次,取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内标物的峰面积之比的平均值作为纵坐标,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内标物浓度之比的平均值作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建立校正表,结果见表1、图1,所有程序均在化学工作站内进行。
1.5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
随机购买不同品牌的三种聚氨酯胶粘剂,从中任意选择一种样品,称取并且混匀2.0g(精确到0.1mg)样品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内标物5mL,用适量的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注射器取适量的上清液,用0.22μm有机膜滤头过滤,移取滤液1.0μL,按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测定式样溶液中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正十四烷的色谱峰面积,将样品中的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峰面积与内标物的峰面积之比代入相应的表1工作曲线,求得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ρt(mg/mL),代入下式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样品测定图见图2。
ω=V·f·ρtm(1)
式中:ω—试样中待测物质含量,单位为克每千克(g/kg);ρt—从标准工作曲线上读取的试样中待测物质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m—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f—稀释因子;V—样品体积(mL)。
2结果与讨论2.1前处理溶剂的选择
异氰酸酯类化合物遇到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就很容易发生反应,易溶于乙酸乙酯、甲苯等有机溶剂。有机试剂多为毒性试剂,从实验人员的安全角度考虑,本文选择乙酸乙酯作为溶剂。
2.2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分别移取40mg/mL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标准容液50μL和8mg/mL的内标物正十四烷μL于1mL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定容,混匀,在仪器工作条件下进行分析,分别考察进样口温度、分流比、升温程序、检测器温度等实验条件下色谱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气化温度为℃,分流比为20∶1,色谱柱温度为℃保持15min,检测器温度为℃时,异氰酸酯化合物能获得较好的尖锐的色谱峰,重现性较好。
2.3方法的检测下限
把3倍空白值的标准偏差(测定次数≥20)相对应的质量或浓度称为检出限。对色谱法:设色谱仪最低响应值为S=3N(N为仪器的噪音水平),则检出限为:
检出限=最低响应值/b=S/b式中:b—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中的斜率;S—仪器噪音的3倍,即仪器能辨认的最小的物质信号。
按上述方法测定计算出限为0.05g/kg,该值小于国标法中的0.1g/kg的检出限。
2.4精密度及加标回收试验
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度,任意选取3种不含异氰酸酯样品,称取2g(精确至0.1mg)于配样瓶中,加少量的乙酸乙酯溶解,加入内标物5mL,分别往各个样品中加入适量标准溶液甲苯二异氰酸酯,使其浓度为0.05mg/mL、0.5mg/mL、1mg/mL,用适量的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待气相色谱仪就绪后,用注射器取适量的上清液,用0.22μm有机膜滤头过滤,移取滤液1.0μL进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三种样品的甲苯二异氰酸酯回收率均在9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以内,能满足分析要求。
3结论本方法针对测定聚氨酯胶粘剂中甲苯二异氰酸酯,采用DB-1柱,选择合适的分流比,选择内标曲线法,克服了普通单点校正产生的结果重现性差、精确度不高等缺陷,方法的灵敏度、回收率与精密度均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贵州科学,年,第38卷,第4期》。
END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聚氨酯科学前沿观点,仅供参考,其目的是为了将更好的内容分享给更多人,版权依旧归原作者所有。如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本资讯的任何部分,均须注明出处。投稿须知:
1.投稿主题:
最新聚氨酯原料或相关应用领域原创技术文章、论文2.投稿邮箱:wangm
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