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擅长结合语言学、符号学和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路径,通过多种批评方法,讨论社会*策、风俗民情、媒体传播、民间艺术作为权力的再现,对于日常生活和社会记忆的多重构型关系。近五年来,在美国(主要是纽约市及纽约州)进行长期的针对民间社会和历史档案的田野调查。
纽约是个碎片。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皇后、史泰登岛,五块拼图,桥梁和隧道把它们连起来。但老纽约客也迷路也抓狂,这些年里,路名改得多了起来。
去年冬天他们在塔潘·齐(TappanZee)大桥上集会,抗议带有荷兰开拓者和印第安原住民意涵的老名,在用惯了的六十多年后,突然被官方改成了“马里奥·科莫州长(GovernorMarioM.Cuomo)大桥”,此君是前任州长,也是作为民主*人的现任州长的亲爹。纽约指定城市地标曼哈顿市*大楼在矗立了百岁之际,也在年被改了名,现在叫“大卫·丁金斯(DavidN.Dinkins)市*大楼”,他是纽约第一位也是唯一的黑人市长、民主*人。纽约是掩饰不住的优越感,*治领袖、商务精英、文人雅士,风云际会;纽约是民主*人的蓝色版图,永远“文化先进”,永远“*治正确”。但物极必反,一切都无定数。你很难依恋某个特定的场景,这才是纽约的现实之处——它不羁浪荡,是一堆碎片。
不确定“性”
原因也许是,纽约除了不确定性,一无所有。其实连“性”,在纽约也未必可以确定。今年夏天去哥伦比亚大学拜访人类学的前辈老教授时,确实在该校的厕所门上看见过贴条:“请选用最适合你社会性别的厕所。查询校内中性厕所,请见下列网站或下载下列应用软件。”请注意,是说“社会性别”,这座顶级学府显然没有把现任总统特朗普放在眼里,他在去年2月就推翻了前任总统奥巴马的“跨性别厕所令”,后者曾要求“各公立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认定的性别,不必依照出生时的生理性别来使用卫生间和更衣室。”美国很多地方随即冒出不少标有“任意性别(whichever)”标志的厕所,我倒觉得大不如写上汉语的“随便”来得爽。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