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植物生长调节剂,大多数客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芸苔素(内酯)。其实,芸苔素内酯只是众多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促生长类调节剂中的一个。单从字面理解,生长调节除了促进生长以外,还有一个调节范畴就是抑制生长。其实生长调节剂的定义,要更加宽泛。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目前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共有24类应用,我们会在文章的后面详细阐述。
在开始详细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植物激素。近几十年来,随着医疗领域内激素的滥用,导致中国内地整个社会是谈激素色变。但是植物激素与医用激素有着本质的不同。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它的存在可影响和有效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从细胞生长、分裂,到生根、发芽、开花、结实、成熟和脱落等一系列植物生长全过程。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是科学家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上使用,以有效调节作物的生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目的。
生物化学领域现在已经发现的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物质有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芸苔素内酯、水杨酸、茉莉酸、多效唑和多胺等几种,而作为植物生长调节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前9种。常规情况下,按照药物登记批准标签上标明的使用剂量、时期和方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健康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使用上出现不规范,可能会使作物生长过快,或者使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对农产品最终的品质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例如90年代普遍使用的可以明显延长马铃薯、大蒜、红薯、洋葱贮藏期的青鲜素(抑制发芽),在超量使用后会有致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说明:禁止销售和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喷洒使用未经稀释的农药原药也是违规行为)。
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质是有机合成、微量分析、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现代农林园艺栽培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20世纪20~30年代,生物学家发现植物体内存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比如乙烯、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它们具有控制生长发育的作用。到了40年代,开始人工合成类似物的研究,陆续开发出2,4-D、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萘乙酸、抑芽丹等,逐渐推广使用,形成农药的一个类别。近50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大力发展,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越来越多,但由于应用技术比较复杂,所以其发展不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那么迅速,应用规模也相对比较小。但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来看,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80年代已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对目标作物来说,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外源的非营养性化合物,通常可在植物体内传导至作用部位,以很低的浓度就能促进或抑制其生命过程的某些环节,使之向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有特定的用途,而且应用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施用条件(包括外界因素)下才能对目标作物产生特定的功效。往往改变浓度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在低浓度下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下则变成抑制作用,大多数调节剂用少了没作用,用多了则会引起早衰。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多用途,因品种和目标植物而不同。例如:控制萌芽和休眠;促进生根;促进细胞伸长及分裂;控制侧芽或分蘖;控制株型(矮壮防倒伏);控制开花或雌雄性别,诱导无子果实;疏花疏果,控制落果;控制果的形或成熟期;增强抗逆性(抗病、抗旱、抗盐分、抗冻);增强吸收肥料能力;增加糖分或改变酸度;改进香味和色泽;促进胶乳或树脂分泌;脱叶或催估(便于机械采收);保鲜等。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高浓度使用就成为除草落叶剂(噻苯隆),而某些除草剂在低浓度下也有生长调节作用(2,4-D丁酯)。
按照应用范畴,可以把植物生长调节剂划分为以下24大类:
促进作物整体生长:胺鲜酯,噻苯隆、氯吡脲,复硝酚钠,萘乙酸、芸苔素内酯、赤霉素、
延长贮藏器官休眠: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青鲜素,萘乙酸。
打破种子休眠促进萌发:赤霉素、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硫脲、氯乙醇、过氧化氢。
促进茎叶生长:赤霉素、胺鲜酯,芸苔素内酯,苄基氨基嘌呤,三十烷醇。
促进生根:吲哚丁酸、萘乙酸、2,4-D、丁酰肼、多效唑、乙烯利、苄基氨基嘌呤。
抑制茎叶芽生长:多效唑,优康唑,矮壮素,烯效唑,甲哌鎓,三碘苯甲酸,青鲜素。
促进花芽形成:乙烯利、丁酰肼、苄基氨基嘌呤、萘乙酸、2,4-D、矮壮素。
抑制花芽形成:赤霉素,调节膦。
疏花疏果:萘乙酸、甲萘威、乙烯利、赤霉素、吲熟酯,苄基氨基嘌呤。
保花保果:2,4-D、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防落素、赤霉素、苄基氨基嘌呤。
延长花期:多效唑,矮壮素,乙烯利,丁酰肼。
诱导产生雌花:乙烯利,萘乙酸,吲哚乙酸,矮壮素。
诱导产生雄花:赤霉素
花朵保鲜:氨氧乙基乙烯基甘氨酸、氨氧乙酸、硝酸银、硫代硫酸银。
形成无籽果实:赤霉素、2,4-D、防落素、萘乙酸、苄基氨基嘌呤。
促进果实成熟: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乙烯利、丁酰肼。
延缓果实成熟:2,4-D、赤霉素、丁酰肼、萘乙酸、苄基氨基嘌呤。
延缓衰老:苄基氨基嘌呤、赤霉素、2,4-D。
提高氨基酸含量:多效唑、防落素、吲熟酯。
提高蛋白质含量:防落素、西玛津、莠去津、萘乙酸。
提高含糖量:增甘膦,调节膦,皮克斯。
促进果实着色:胺鲜酯、氯吡脲、复硝酚钠、丁酰肼、吲熟酯、多效唑。
增加脂肪含量:萘乙酸、青鲜素。
提高抗逆性:脱落酸、多效唑、丁酰肼、矮壮素。
回到我们的主题:大田作物该如何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接下来我们从具体的作物上来开始分析。冬小麦是目前中国内地生育期最长的大田作物,最长生育期超过天。历经春夏秋冬四季,生育期内常规温差25度左右,最大温差超过40度,所以生长调节剂在冬小麦的使用量及使用频率上都要超过其它大田作物。
从目前*淮冬麦区的情况来看,芸苔素内酯的使用量遥遥领先。这与农药企业的宣传和产品本身的优异效果都是分不开的,有些厂商甚至宣传“芸苔素内酯是万能药”。但是我并不同意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生物化学领域有一个通用的方法论:抛开环境谈药效,都是耍流氓。芸苔素内酯由于是植物内源激素,所以制剂活性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平均温度不足10摄氏度的环境下,即便是活性最高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也基本起不到调节生长的作用。那么基于这样的产品特性,芸苔素内酯并不适合在冬前和早春对冬小麦进行生长促进。
说到这里,我们索性将芸苔素更加彻底的了解一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把芸苔素内酯按照活性和合成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区分定义。目前共分为五种,分别为:22/23/24混表芸苔素内酯、24表芸苔素内酯、28表高芸苔素内酯、28高芸苔素内酯、14-羟基芸苔素甾醇。另外还有一个丙酰芸苔素内酯,它是化学芸苔素内酯丙酰羟基后的产物,被作物吸收后需要在体内经过漫长的转化过程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国内没有把它列入芸苔素内酯的行业标准之内。常规的五种标准中,除14-羟基芸苔素甾醇是纯天然提取之外,其余四种均为化学合成。其活性指标如下图所示:
所以,大家在购买和使用芸苔素内酯时,一定要根据作物和环境选择活性尽可能高的产品。另外目前市场上还有一种芸苔素内配产品在标识上只标明“芸苔素内酯”,并没有对产品类型进行明确标识。其具体成份目前不得而知,具体应该是芸苔素内酯同份异构体或是同系物。
我手上刚好有一篇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市场上所有的芸苔素产品的专业文章,大家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在后续时间发出来。
基于对芸苔素内酯的上述了解,为了使作物(晚种的冬小麦)能够在低温下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生长作用,促苗提苗,我们可以在低温下使用其它的调节剂或是使用芸苔素内酯与其它调节剂复配使用。比如芸苔素内酯与胺鲜酯复配使用就是一个性价比很不错的方案,即可以解决低温活性差的问题,又可以弥补芸苔素内酯半衰期(持效期)过短的缺点。如果预算允许,可以考虑使用“碧护(赤.吲乙.芸苔)”,效果会更好。同时,只要温度稳定,常规长势的冬小麦上使用单一的芸苔素内酯产品就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同时除了促生长之外,还可以预防冻害、缓解除草剂药害,并且还能够对杀虫剂、杀菌剂显著增效。
从上面几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正规的芸苔素内酯产品的有效含量,0.%、0.01%这两个含量基本就可以满足大多数的需求,还有一个0.04%的超高含量产品,满足大农户的需求。但是同时市场上还存在一些超低含量的产品,比如下图中的0.%的产品。该类产品如果按照其登记信息来使用,在小麦上要用到25-37.5毫升(-倍稀释)才会有效果,。所以,购买和使用时,一定要认清产品标识,遵照产品的相关登记信息使用。这种低含量的产品,并不适合大田作物使用。
除了小麦,在玉米上生长调节剂也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控旺、强化根系、提高穗行数、行粒数、抗高温、提高花粉活性、促授粉、防秃尖、育大棒等等。当然这些功能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芸苔素内酯能达到的。
目前在玉米上登记的最安全的控旺制剂就是30%的胺鲜.乙烯利,是由3%胺鲜酯复配27%乙烯利。在玉米六叶期使用时混配芸苔素内酯,不仅能够有效、安全的降低株高、同时能至少提升2行的穗行数,使产量稳定提升至少10%。夏播玉米由于要面对酷暑的高温,所以花粉活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在抽雄前,使用三十烷醇或是芸苔素内酯,可以明显提升花粉数量和抗高温活性,提高授粉质量,减少玉米秃尖的比例。在抽花后,使用生长调节剂复配杀菌剂,可以大幅提高玉米对锈病、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提高玉米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还可以防止玉米早衰,提高灌浆效率,延长灌浆时间,提升千粒重。使得玉米产量再有10%左右的提升。
目前我公司现行的小麦、玉米精细化管理方案中,已经充份考虑到了环境因素,将调节剂使用贯穿整个作物的生育周期。芸苔素方面使用的是活性最高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含量高达0.04%的水剂,而胺鲜酯使用的是5%的水剂,混配性更好,能与各种剂型的杀菌剂、杀虫剂、微肥混配使用,协同增效。
根据市面上的供货情况,我们对大田作物所能使用到的调节剂,作了一下筛选,供大家在购买和使用的时候作为参考:
上图:成都新朝阳出品-硕丰(0.%含量14-羟基芸苔素甾醇水剂)
上图:北京优利普出品,5%胺鲜酯,水剂
上图:德国阿格福莱出品,碧护,0.%赤.吲乙.芸苔,粉剂
上图:成都科利隆出品,30%胺鲜.乙烯利,水剂
除了以上的产品外,其实复硝酚钠、萘乙酸也都能在小麦、玉米上使用,但是在使用计量上,要求非常严格,过量使用很容易引起作物旺长、早衰。安全性要比芸苔素内酯、胺鲜酯这些产品要差很多,这些产品一般作为肥料增效剂或微肥增效剂使用,常规情况下,不会进行单独的叶面喷施。而全新作用机理的调节剂-噻苯隆,虽然效果更加优异,但是价格太高,普及使用尚需很长时间。
就在年,由成都科利隆经过十余年研发,利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蚕沙中提取具体调节作物生长的新型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由农业部获批登记。目前我们也已经拿到了相关测试产品,将于今年完成在冬小麦和夏播玉米上的应用测试,敬请大家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这些抗性害虫要怎么防治?
1、黑头蛆
这种蛆已造成很多地方的大蒜与韭菜几近绝收,大厂家小厂家的各种特效药用了一大堆,反馈回来的结果都是没有理想防效。甚至在不少地区,农户还在偷偷摸摸地使用一些禁用有机磷类农药,防效仍不理想。
目前来说,试用过各种配方,最大流的是呋虫胺、噻虫胺、阿维菌素、毒死蜱、辛硫磷、灭蝇胺、灭幼脲,以及复配使用的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等,也有用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尝试与其他产品复配使用的。
2、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在很多蔬菜、大田作物及果树上为害非常严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还是阿维菌素,乳油剂、水乳剂、颗粒剂,撒施、沟施、穴施、冲施,因较为经济实惠,使用量非常大。也正因如此,连年使用下来,抗性也非常明显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阿维菌素在土壤中很难位移,导致其对线虫防效越来越差。
噻唑膦是目前呼声较高,正在逐渐取代阿维菌素的一个产品,除了最开始的颗粒剂以外,各大厂家正逐步开发单剂以及混剂的水乳剂型、乳油剂型、可溶液剂等液态冲施剂型。目前已有少部分地区反馈出有抗性,但是由于成本刚刚降低,还未曾大范围流行使用,抗性并未表现出太过严重的趋势。噻唑磷+乙蒜素+嘉美红利淋根灌根效果不错。
氟吡菌酰胺是目前还未反应有抗性的产品,个人认为应当是成本太高的原因,没有多少农户舍得反复使用。
3、白粉虱
白粉虱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之一,它能够为害多种蔬菜乃至大田阔叶作物,很多情况下,若是白粉虱防范不到位,病毒病蔓延几乎不可避免。
目前就单剂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果特别好的产品,曾有一段时间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合剂效果不错,但是发展到目前抗性也已不小。
倒是有个小方法,使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棵作物根部放一点,基本上能够防治整个生育期的白粉虱、蓟马、蚜虫之类刺吸式口器害虫。
4、鳞翅目害虫
鳞翅目害虫主要包括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这一类害虫的抗药性绝对是有目共睹的,造假最多的康宽类产品就是基于这种情况才屡禁不止的。
从菊酯类到阿维菌素、甲维盐,再到现在使用最多的氯虫苯甲酰胺,抗性都已经非常严重,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使用剂量也都已经是初始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在防治这类害虫方面,目前一个专利的四氯虫酰胺反映效果还不错,还有非专利的茚虫威能够防治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害虫。
5、跳甲
跳甲的抗药性非常大,很多药物虽说有一定防效,但是都不是特别好用。目前单剂方面,好像就是马拉硫磷与氟虫腈效果相对较好,其余都是各种复配,种植户反映啶虫脒+氟虫腈+嘉美金点、啶虫脒+哒螨灵+嘉美金点、联苯菊酯+哒螨灵+嘉美金点、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嘉美金点等混配效果还是不错的。
6、桃蚜
说到桃蚜,好像还没有地方反应非常好打的,在目前抗性区域化分外明显的时代,这也算是一个特例了。有些说不难打的地方,也都是各种混剂或者各种混用,使用单一的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等,基本都打不下去了。在这里面,既有蚜虫抗性产生的原因,也有一些物理原因,仔细观察的话,能够看到桃蚜危害后,除了残留有蜜露,还有就是叶片嫩梢等被一层丝网状物包裹住了,药剂很难在上面附着,这也是造成难打的原因之一。
推荐两个经验证效果还不错的配方: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吡蚜酮;顺式氯氰菊酯+吡蚜酮+吡虫啉。
7、康氏粉蚧
说到康氏粉蚧,它并不固定寄生在某一特定果树上面,在苹果、梨、桃,乃至葡萄上面都发现过它的踪迹,危害甚广,而且能够导致煤污病、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
在前两年杀扑磷禁止在果树上面使用以后,貌似就没什么物美价廉的产品能够防治康氏粉蚧了,其实在杀扑磷禁用之前,康氏粉蚧就已经表现出不小的抗性的,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大。其后取代杀扑磷的是毒死蜱,现在也是由于抗性问题,用量逐渐增大,效果也达不到杀扑磷的效果,而且很多厂家的毒死蜱质量堪忧,用过之后,梨树等果树有不小的落叶情况。
就目前来说,也没什么特效的成分防治,使用比较多的混配成分也就是:毒死蜱、噻嗪酮、吡丙醚、氰戊菊酯、马拉硫磷等各种混用,也有混用螺虫乙酯、噻虫嗪的,但是还真没探明到底哪种组配比较好。
8、食心虫
各种食心虫,桃大、桃小、苹大、苹小、梨大、梨小等等,其实在这些食心虫钻蛀以前是非常好防治的,钻蛀以后才是真正难以防治的时候,这倒并不是说钻蛀之前就没有抗性,其实抗性已经非常明显了。
在钻蛀之前,农民总是在考虑成本,基本上只用菊酯类配上甲维盐使用,连年使用下来,抗性非常明显了,不得不连年加大用量,即便如此,还有些农民惦记着只想用菊酯,不想用甲维盐的,造成的结果就是防治不住。总体感觉,首次防治的时候,农民颇有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感觉。
钻蛀之后,甲维盐、菊酯之类内吸性非常差的产品理所当然的就不管用了,开始用各种康宽类产品,真康宽、假康宽轮番上阵,初始的时候效果确实不错,连年使用下来也是每年都在加量,不然真不好用。
在这里推荐两个还不错的单剂产品:杀虫单、氟虫腈,虽然氟虫腈被禁止喷雾了,但是在果园没有蜜蜂以后,使用也是无伤大雅的。
9、梨树梨木虱与*粉虫
说到梨木虱,都知道用阿维菌素与螺虫乙酯防治,说阿维菌素产生抗性了,基本上连农民都知道,但是螺虫乙酯的抗性产生,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过。尤其在螺虫乙酯专利到期以后,这种抗性演变会加快,明年实现原药合法国产化以后,还会进一步加快。
螺虫乙酯的抗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农民接受螺虫乙酯这么高价位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持效期,一个多月的持效期,相比阿维菌素20天左右,长了很多了。现在螺虫乙酯持效期相对之前已经短了那么两三天,不特别注意的话,是很难看出来的。即便抗性已经显现了,但是在目前还没有能够取代螺虫乙酯持效期的产品面世之前,还是得继续用。
*粉虫主要是针对吡虫啉的抗性增加,吡蚜酮跟噻虫嗪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吡蚜酮相对成本比较高,而噻虫嗪易光解的特性,又导致它持效期比较短。所以,农民大多还是选择吡虫啉,只不过浓度一再加大而已,并且含量越来越高,10%含量不说完全淘汰也差不多了。
10、葡萄绿盲蝽
绿盲蝽这小东西尤其喜欢危害嫩叶、嫩梢以及幼果,被它啃过的葡萄粒基本就算废了,所以展叶期的防治尤为重要。在葡萄区溜达一圈,基本上防治绿盲蝽的都是氟虫腈,各种氟虫腈,微乳剂、悬浮种衣剂,全都用来给葡萄喷雾了。不是马拉硫磷也能防治?但是架不住有抗性啊,用完药还有危害症状,反倒是氟虫腈用完没事了。其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很好的,复配也是可以的,但是成本接受不了,所以只能继续让氟虫腈称雄了。
11、芒果蓟马
就说海南这个蓟马问题,可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国产的不说,即便使用乙基多杀菌素防效也不理想,从一开始的一包,直到现在的三包乃至更多,抗性一步步增加。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打不死,而是持效期太短,不管怎么用药,都只有三天左右的持效期。目前还未找到,标明成分的,效果与持效期都比较好的产品。
12、螨类
螨类的抗性趋势有那么一点点规律,基本就是从南到北,抗性逐渐降低,从北向南则是抗性逐渐增加。比方说螺螨酯在南方很多柑橘区域,抗性非常大,几乎要打不死虫了,只能用乙螨唑,但是乙螨唑用了几年,不管是有登记还是套证、隐形成分的,现在效果都在逐渐降低,而北方很多甚至连螺螨酯都没有用过,乙螨唑更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炔螨特号称30年没有抗性的产品,目前对部分有害螨已经杀不死了,最典型的是大棚,其次才是果树。
其实,害虫抗性的产生归根结底就是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认准一个特效药,农民使劲用,反复用,厂家超量生产,经销商重点推荐,最终导致抗性产生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应对抗药性能怎么做?
以上所列举的抗药性强的害虫仅是冰山一角。诚然,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但不合理的施药方式方法无疑在加速这一过程,以至于害虫抗药性的演变始终快于新药剂的研发。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该如何应对呢?
合理用药
科学合理用药无疑是减少抗药性产生最有力的措施。可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添加增效剂及多样化的施药方法等来实现。
与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高温闷棚消毒、清园、修剪、覆盖法(如地膜、防虫网等)、*板诱杀、杀虫灯诱杀、糖水诱杀、诱捕球诱杀等。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通过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统筹统治,在达到良好防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研发新药
一种药剂用久后产生抗药性在所难免,所以加快新药的研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研发工作固然有专业的人去做,种植户需要的是尽可能地延长新药的使用时限。
编号害虫名称推荐药剂
1 抗性蚜虫 氟啶虫胺氰、氟虫胺、吡蚜酮或螺虫乙酯
2 抗性蓟马 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螺虫乙酯+吡虫啉、联苯菊酯+噻虫嗪
3 白粉虱
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螺虫乙酯+吡虫啉、联苯菊酯+噻虫嗪
4 跳甲
哒螨灵+啶虫脒、吡蚜酮呋虫胺、噻嗪酮呋虫胺
5 螨虫
螺螨酯、噻螨酮、四螨嗪
6 甜菜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虫满腈
7 叶蝉
呋虫胺、烯啶虫胺、者噻虫、苦参碱
10绿盲椿
氰戊菊酯、啶虫脒+联苯菊酯
12潜叶蝇
阿维菌素+灭蝇胺
13钻心虫
虫酰肼、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苏云金杆菌
14蜗牛
四聚乙醛
15鼻涕虫
四聚乙醛
16地下害虫 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预防,氟氯氰菊酯、甲维盐+毒死蜱喷淋灌根
17烟粉虱
噻虫嗪、吡蚜酮、烯啶虫胺、啶虫脒、螺虫乙酯
18稻瘿蚊
氯唑磷颗粒剂
19毛虫
虫酰肼
来源:农资与市场杂志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