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所致的短暂不安、焦虑、情绪低落等各种反应,是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应激反应,不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这是“正常”人的心理健康出现的反应,往往通过自行调节可以解决。
当各种因素使这种应激反应变得过分强烈和持久,人们的不安、焦虑、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反应达到一定的程度,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可显著影响或损害患者的正常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种不良情绪反应往往不能自行缓解。临床上常出现一系列可资鉴别的临床综合症,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症等。患者常有迫切求医的愿望[1]。
临床上心血管内科中往往存在两种心理障碍情况,一种是只是存在单纯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另一种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同时存在,其中可以是心理障碍诱发心血管疾病,也可以是心血管疾病引起心理障碍。
精神活动包括情绪、思维、注意、感觉、知觉、意志、记忆、人格、智能、意识。其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异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有焦虑、兴奋、抑郁、幻觉、妄想、恐怖、品行障碍、智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障碍可分为轻度的和严重的心理异常。轻度的心理异常:如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癔病、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又称神经官能症,这些均属于心血管医生应该熟悉掌握的“双心医学”范畴。严重的心理异常:如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病态人格和性变态,这些均属于精神病专科医生应该熟悉掌握的范畴,但心血管病专科医生也应该有所了解。
2、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康复及预后缺乏自信心等,使得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出现心理障碍。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反复刺激患者的网状结构、边缘系统、海马回等情绪中枢,导致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分泌紊乱或减少,进一步导致下丘脑(神经体液中枢)和脑垂体(神经内分泌中枢)的神经体液和神经内分泌失衡,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多系统躯体症状,甚至心理障碍症状[2]。
2.1冠心病伴发心理障碍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焦虑、抑郁是各类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冠心病人群中合并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有增无减。对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中伴发抑郁的发病率达到16%~1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伴发抑郁的发病率达到40%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占15%~20%。Wang等在中国大陆7市11中心的现况调查中发现:冠心病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状合并率达46.6%,焦虑症状合并率达54%,共病合并率达38%。
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常可以引起严重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对生命构成严重危害,对患者心理造成极大冲击和过度应激反应,又因为患者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了解甚少,医患沟通又不够充分,达到一定程度就带来如悲哀、焦虑、痛苦、恐惧等情绪异常,同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发一系列心理生理变化,例如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多种促凝物质和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的TXA2释放、脂质代谢异常等,最终导致心肌耗氧增多,心肌供血供氧减少,促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怕手术后因自己成为“废人”而被社会所抛弃、担心失去家庭和社会的同情、害怕长期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担心支架再次狭窄或者脱落或是异物排斥、因疾病而过度自卑等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2高血压伴发心理障碍
相比于正常人群,高血压患者中伴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较高,有数据显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比例达到50%~80%。血压控制、卒中发生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为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非常有必要及时鉴别和有效治疗高血压患者伴有的心理障碍。同时也发现,某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利血平、甲基多巴等[1],也可以引起抑郁的发生。
2.3心律失常伴发心理障碍
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之一,其多数情况下是不伴有心脏器质性病变。在临床上许多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心律失常患者只是在偶然的检查中发现,并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与心律失常程度不相符的胸闷、心悸等症状。有调查发现,伴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80%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障碍;房性以及结性早搏心律失常患者中高达90%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障碍。可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之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不容忽视[1]。
2.4心力衰竭伴发心理障碍
有研究报告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焦虑发生率20.6%,抑郁发生率26.2%,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焦虑的发生率。由于心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加重、反复住院治疗,经济条件、病程长导致患者对疾病恢复失去信心,是导致心衰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另外,某些抗心衰药物也会引起或加重心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研究证实与心理障碍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评分成正比,心功能分级越高,即心功能越差,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3-4],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心力衰竭患者有较高的抑郁患病风险[5]。
3、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患如何识别据报道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中会有90%以上被漏诊其患有心理障碍,对心理障碍漏诊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对心血管疾病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所以临床上,经过心血管内科专科治疗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不明显,特别是存在患者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不相符时,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之后要充分考虑躯体形式障碍,并对此进行鉴别诊断[6]。
心理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情感症状:担心害怕、容易激动、罪恶感、自杀意念、缺乏兴趣、悲伤。躯体症状[7]包括:
1、心血管系统表现:胸闷、胸痛、恶心、气急、失眠、头晕
2、急性心脏病症状:突发强烈的惊恐感、濒死感,伴有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心悸、发抖、出汗等症状
3、情绪症状:失眠、紧张、惊恐、疲劳、精力减退、丧失兴趣,同时可伴有尿频、尿急等症
状。
4、求医行为:反复求医、反复向医生主诉其症状关联症状:郁闷;强迫性穷思竭虑;易激惹;对躯体健康过度担忧;疼痛;易哭;焦虑或恐惧。
国外内科医师对于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患者的识别率约为40%~50%,而我国识别率相对较低,仅20%左右。为尽早识别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心内科医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双心”医学知识,了解心血管疾病伴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因心理量表是检测心理障碍患者非常有效的方法,故一旦发现可疑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采用心理量表测定,如《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医院焦虑抑郁筛查量表HAD等;对心理量表仍无法确定的患者,应及时请心理专科医生会诊。医院已经建立了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制度,对于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合并心理障碍有很大帮助。
4、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患如何处理对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如何处理?目前对心血管疾病共病心理障碍的干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8]。
4.1心理治疗
首先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是心理干预,恰当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快速康复,加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心理干预首先要做好医患沟通,医生要做到“四心”:热心、耐心、细心、爱心,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合理解释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建立医患互信,树立患者自信心[9]。
4.2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研究显示,在充分进行心血管疾病专科治疗的基础上,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的患者,可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症状。在药物治疗中,应选择理想药物,理想药物应具备下列特点:不明显影响认知和记忆功能;有效的消除焦虑或(和)抑郁,不引起镇静作用;耐受性好,不影响心、肝、肾的功能,适宜长期使用,不成瘾;产生松弛作用,不引起共济失调;价格相对便宜[10]。
4.3体力运动为主的心脏综合康复计划(CRP)治疗
CRP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控制心理障碍症状,CRP是集运动物理、心理辅导、营养、医疗健康教育、职业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临床康复项目,该计划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介入手术及外科手术康复期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命质量,降低再发病率和死亡率等。
5、结语目前,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但心血管专科医生对其识别率较低,如果不能及时识别与处理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的心理障碍,容易造成过度检查和治疗,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且不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及时识别和处理伴有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疾病,对促进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寿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家亮,心内科心理障碍现状、识别及治疗,心血管内科特色治疗技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4.
[2]林卫,吴爱勤,万好.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疗效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3(2):97-98.
[3]李艳芳,薛宇全,刘长海,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29(2):-.
[4]陈礼学,吴安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6,(6):-
[5]华先平,胡锦全,曹*,等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13(7),-
[6]陶贵周,王爱梅.循环系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KROENKEK,SPITZERRL,WILLIAMSJB,etal.Physicalsymptomsinprimarycare.Predictorsofpsychiatricdisordersandfunctionalimpairment[J].ArchFamMed,,3(9):-.
[8]陶贵周,毛慧子.PCI术前术后的心理障碍识别与处理[J].医学与哲学,,35(3B):86-90.
[9]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J].山东医药,,52(4):1-3.
[10]谢南姿,马文林,刘光辉等,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抑郁情绪的随访[J].老年医学与保健,,19(1):49-51.
原文标题“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发表于《医学与哲学》年第38卷第3B期(总第期),第16-18页。
转自: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