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地留印特刊I张帆南半球的那道亮色
TUhjnbcbe - 2021/2/15 2:4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美丽的澳大利亚,犹如镶嵌于南半球蓝色太平洋环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魅力无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留学大*来到澳洲的中国画家李宝华,在三十而立之年作出了骄人的成绩,那一抹亮色是他绘制的,这道光亮足以照亮他绘画生涯崎岖的路途,助他大展画艺、走得更远。

在我多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画家朋友有几个。而要为某个画家作一较为系统的叙述却不多,画家李宝华读他的画不多,但仅这几幅作品已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的绘画风格迥异,辨识度较高,几乎一眼就能认出他的作品。而今我赏读他的画作,权当是一次文化艺术上的随心畅游,记些许文字感受,只求不愧对他的那些“灰与白”杰作即可。

李宝华,年赴澳留学,作品曾多次入选澳洲阿基鲍、苏尔曼等著名绘画大赛。那些年虽然我们在物质上趋于贫乏与羞涩,但在文化精神层面上颇觉丰盈自信。我们曾数度在报社狭小有限的编辑室里谈及他的画作及当时澳洲原住华人艺术家的概况,他颇有“江山代有才人出”一展雄风的气势,宛如大雪初融突显裸露的山峰迎着朝阳般。那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韧劲张力十足,毕竟年青带着新生代画家的锐气,且又浸润于刚刚开放国门多种艺术交融碰撞的过程,似有一飞冲天去搏击那块专属西人的油画天空。在悉尼西区一间十分简陋卧室兼画室中大有卧薪尝胆鸿鹄之志。后崭露头角,精彩呈现,引人注目。

我们失联长久,最近联络又得以开通,那种好友重逢后的愉悦再次热络起来。虽然我在澳洲他在中国,穿越时空的艺术话题始终无可阻挡。当然职业画家的他,这些年勤奋作画,开创了一块绚烂的天空,在中国人才济济的绘画大*中,他的画作更臻完美並极具创意特色,颇具声名。

在澳洲的这么多年的留学、工作、生活,要说的事情很多,思考再三,李宝华谈话就聚焦在上世纪93、94年这一时间节点。人生漫长,但精彩的奇异时刻,可能就在一段时光里留存:李宝华的三张画。

刚来悉尼,李宝华最关心的还是澳洲的艺术生态,作为生活在大城市悉尼,很多展览自然会在这里举办,这也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澳洲的特点是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艺术比赛很多,其奖金有所不同。顺应了不同层面的艺术从业者的需求。他经过了解锁定了几个重要的艺术比赛奖项,然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作为身无分文的李宝华是慢慢积累财富,等有朝一日再从事艺术创作,还是马不停蹄地迎接新的挑战,他选择了后者。

刚到新的国度,对前景茫然,但又充满好奇,焦虑与希望并存,充满着对前景的期盼,这时留学生团体很活跃,大家都抱团取暖,寻找各自出路。就在此时幸运之门悄悄地向李宝华打开。92年底,澳华论坛主席欧阳慕欢女士,希望李宝华为时任总理霍克先生画一幅肖像。他欣然接受了此任务,油画肖像画得很顺利,在澳华论坛的年会上,当主持人揭开此画时,霍克总理非常高兴地说:太像了。受到霍克先生的鼓励,李宝华的一个想法油然而生。每年的阿基鲍(ArchibaldPrize)肖像展不是要画名人吗?那为何不请霍克总理做模特。参加肖像奖展和一般的肖像定单不一样,没有商业的约束,要求更纯粹的艺术探索。这也是检验自己的艺术水准的好机会。当他把此想法和霍克总理办公室的秘书讲了之后,得到的回复是霍克总理答应可以做他模特,但更希望为其夫人海索·霍克(HazelHawke)先画一张肖像,参加明年的肖像展。李宝华满口答应下来。模特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要安排在北悉尼著名的(RichandColtonHotel)理查柯顿宾馆进行拍照写生。那天当他准时进入房间的大堂,霍克夫人已经在等候。他为霍克夫人选了很多室内外的场景,突然间他发现霍克夫人坐在门前的沙发上,这时阳光照射进来,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很适合绘画的表现感。他就拍摄了这个角度。“霍克夫人是澳洲著名的慈善基金会主席,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我怎么去表达她的个性呢?下一步就是怎样去表达?”李宝华这样想着。

肖像画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语义也随之变化着。在照相机发明前,肖像画在西方主要功能是仿真模拟对象,留下历史影像。而当代肖像画的定义有其更多元的时代特征。这也是阿奇勃展所倡导的。

在创作《霍克夫人》之初,李宝华说:“我用尽了自己的基本功,但总觉得落俗套,有一天睡梦中突发灵感,半夜起来,把画来了个彻底的大改变,当时想起了大师的教诲: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表达,怎么画!人和物只是艺术家表达灵感的载体。我借用了东方人的审美经验,大胆地应用黑白,把画切成一半明、一半暗的45°的构图,象征阴阳,打破了肖像画常规,越画越兴奋,如有神助般……”

“当我看到焕然一新的作品时,几个小时已经过去,天空的曙光也照进窗口,黎明已经来临,当时有一种不可言表的轻松。这时才感到了疲倦。这天晚上的改动为整幅画定下了基调,后来经过调整,一幅《霍克夫人》肖像终于完成。”

“一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吵醒,是我的客户杰瑞打来:“李,你的《霍克夫人》入围阿基鲍肖像展了,今天澳洲电台名嘴AlenJane讲你的作品是此次阿展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个看点。”

“我马上去门外的书报店买了当天的悉尼先驱晨报和澳洲人报,报纸名单上有我,并都有评论谈起我。开幕式上SBS对我进行了采访,并在当晚电视里播出。”

《霍克夫人》cmXcm李宝华作于年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馆长坎本也对《霍克夫人》给予好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是画家李宝华艺术生涯的创收期,《霍克夫人》不仅是幅杰作,还抓住了时代的良好机遇。如果说中国留澳学生要感谢霍克总理的英明决策,那馈赠的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无疑就是这幅李宝华的《霍克夫人》了。这幅画作不仅仅是一幅肖像画,又是一幅力压群芳、出类拔萃的经典画作,这才是此肖像画与众不同、独领风骚的魅力所在!这幅澳洲画坛上的奇葩、天际边的亮色,又充分表达了全体留澳中国学生与在澳华人知恩图报的心声。

澳大利亚全国肖像艺术家协会前主席波·纽顿如此评价这位中国李宝华画家与作品的:

“我第一次遇见李宝华先生是年在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当年我们的作品都在澳州最富盛名的阿基鲍画展共同展出。”

“我至今仍然记得被他的Archibald奖入围作品“HazelHawke”(澳洲前总理BobHawke夫人)的肖像作品深深打动。这幅作品代表了李的绘画风格,概括凝练的写实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显然他的作品受到了欧洲大师象惠斯勒和巴尔蒂斯风格的影响。”

“他创造了一种绘画结构使表面的画面肌理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为观者提供了极大的视觉享受。此外他限制了调色板色彩,旨在加强和统一增加画面的整体艺术效果,加上减弱色调使人得到一种视觉的宁静享受。”

“李先生是很少一部分的已经被澳洲的艺术界认可的华人画家。他的经历包括入选ArchibaldPrize和其它重要展出,并作为成员之一参与6年澳洲全国肖像艺术家在华盛顿的展览。”

“我要祝福李先生的所有努力,毫无疑问他将继续向前力上加力,人们正拭目以待,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获得他应有的成就和人们给予的赞美。”

与此几乎同时,94年李宝华的另一幅作品“自画像”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参选澳洲著名的道格·莫然国家肖像奖和BDO联合主办的肖像大奖上获金奖。这对他来说又是个意外的惊喜和艺术生涯的激励。“在此我要向BDO公司参与这次奖项的主管PeterDunstan表示敬意,是他对我以后的事业进行了的支持。”李宝华说。

不久李宝华的另一幅作品“玛丽·麦肯洛普”(MaryMeckillop)入选大展,时任教皇保罗II世特地赶到悉尼参加开幕式为修女册封,也为此展增色不少。

曾经翻阅读过不少世界著名画家的自画像,有些高冷严峻、有些浓重热烈。堪称世界十大天才之一的达·芬奇,60岁时的自画像是浓密花白发须包裹着五官,而自画像高产户梵高的《没胡子的自画像》正与其相反也出众。标新立异、姿意张狂画风的毕加索自画像则又显得规整平稳,而另一大家伦勃朗的自画像色彩炽烈呈宫廷画韵味……总之风格各异,出自大家,均不失为绘画杰作。

自画像(年)李宝华作SELF-PORTRAIT获年BDO和道格·莫然国家肖像画联合举办的肖像画金奖。cm×cm布面油画GoldMedalwinnerofBDOwhichwasassociatedwithDougMoranNationalPortraitprizeOiloncanvas.

而读画家李宝华《自画像》,有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如文艺小清新袭来,带着别样的温馨。瘦高个的他站立在简陋的画室中,宽松的外套略显倜傥随意,胸间裸露的黑色T恤与腰际金属皮扣作一小小点缀。身后是大块灰白墙面,一幅斜挂着的静物小画,还有几个画框重叠放在一边墙角,左侧是不透明的玻璃窗。画家右手插腰,人体形成一个稍侧的三角型,一盆类似金边吊兰的植物在脚前。大半身肖像,焦点在冷峻轮廓的脸部,稚嫩红润的脸庞,未经岁月沧桑的刻痕,眉宇间英气逼人,抱负满满……

看似画作随意飘逸,实则功底不凡,从立意构图到清澈脱俗已足见其悟性气定神闲,看似波澜不惊,颇有大家神力铺垫,才有此佳作吸人眼球。

对于这幅李宝华这幅《自画像》,该展评委给予的评语是这样的:

“李的《自画像》运用西方的媒介表达的同时,画面构图的现代感,渗透出一种东方人文情怀和神秘性,其线条表达的洗练,让人联想起意大利早期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卡和皮耶罗的简洁、凝练的风格,使人回味无穷………”FrancisGiacco(该展评委)

李宝华:“道格·莫然BDO奖的奖杯也很有特色,描述一个挣扎的灵魂。在日后搬迁的过程当中雕塑的下半部羽翼有些折断,我又用胶水重新凝固。可说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刚来澳洲,就获得了这个重要的奖并获得了这个奖杯,对我来说即是莫大的鼓励,奖杯对我来说也是个寓意。好像在默默地告知我人生之路还很长,人生是虚无的,冥冥之中的。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即命运,注定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一个灵魂注定永远漂泊在别处。《自画像》的雕塑奖杯是出自墨尔本著名女雕像家之手,好像专门为我定制的,确实也为我所收藏。现在越看越喜欢。”

这幅《自画像》后来被法国著名收藏家波拉克先生收藏。

李宝华:“传统和当代的转折点。从《自画像》到《霍克夫人》,对我来说是从传统到当代转折期的一个缩影。《自画像》创作过程更倾向于传统的宝库中寻找灵感,特别是意大利绘画风格的影响,注重边缘线的线条,属于“硬边”风格,注重静穆的美,充满了宗教情怀。是我向传统致敬的一次礼别。《霍克夫人》更倾向于现当代艺术中吸取营养更注重和传统拉开距离,固有的色彩弱化标志着个人风格的初步形成。《霍克夫人》标志着我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而阿基鲍展是澳洲现当代艺术的展现舞台,我在人物画上的探索也正好和画展的宗旨相吻合(被许多中外专业人士所评论)。”

道格·莫然国家肖像奖作为澳洲奖项最高最重要的艺术大奖之一和世界排名第七的BDOWelsonParkhill公司联合举加的首届大奖比赛中获金奖也是对李宝华艺术探索的肯定和鞭?。

李宝华说:“九三、九四年、整个九十年代甚至是我的整个留学生涯是最幸运的阶段。那个阶段年轻嘛!充满阳刚之气,又精力充沛。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然后又刺激你,会产生很多想法。包括视觉上的、创造力上的,都会有一种碰撞。来到澳洲后又有很多绘画比赛,澳洲文化鼓励你自由竞争,在一个框架下大家平等参与竞赛,澳洲此类绘画奖项很多,这种文化机制传统很好,可以让新人通过各种竞赛脱颖而出。”

自此李宝华声名不胫而走,不仅博得在澳华人称赞,更令澳洲画坛称奇。一匹黑马开始在澳洲的画坛驰骋,他深谙艺术上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垂手可得,炙手可热的光环更坚定了他对未来绘画艺术的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李宝华在澳洲悉尼国立艺术学院深造。沉寂一段时间后于5年选择回中国发展,在故乡找到了文化认同。他发现了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也感受到艺术家和母体文化间的“根的传承”在流派上,他是“极少主义”的追随者,体现在绘画上便是单纯的用色和绘画语言的削减。在此期间创作从未间断,佳作在一些颇有影响的画展上频频亮相,成媒体追逐对象。

又见他的“灰与白”。

摄影曝光是摄影者对光线照明状态的判定。在过去我们使用胶片照相,曝光对影像质量相关联。曝光过度,密度大,底片厚,色彩浓;曝光不足,密度小,底片薄,色彩浅,此现象搞摄影的会称之为“厚片”与“薄片”。这种“薄片”冲印出来的画面会呈“灰与白”,这种“灰与白”与李宝华绘画独特的“灰与白”有着相似之处,相片上的“灰与白”是一次拍摄败笔,而在绘画中的“灰与白”却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绘画风格。画面有着宽泛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弱化色彩,限制调色板其它颜色,不见了跳跃抢眼的色彩,画面尽现“灰与白”,那种宁静朦胧的感觉则令人百看不厌。

读了以上李宝华掷地有声的二幅大作外,换下口味,他的这些甚飘文艺清风的作品也颇具特色。

《莎莉在她的梦幻世界》cmXcm李宝华作于5年

油画6年入选澳洲SulmanNSW展诠释一个具体的东方个体,她在一个全新的西方语境中,面对传统与未来的挑战。

《假面》cmxcm李宝华作于年

观其画中出现的面具、矮人木偶等古典或现代物件,无不透出缕缕复古与时尚气息,这些物件十分融洽与女性搭配,从而勾勒出画面效果。下面这幅灰白窗台下横躺着的亮丽女偶,有着标致时尚的真人容颜,一只小猫卧伏在她的手肘上,两对眼神看着观画的你……

《玩偶与猫》72cmx59cm李宝华作于年综合材料。

《虚像》workNo9.cmxcm.李宝华作于年综合材料

21cmx21cmWorkNo46。李宝华作于年综合材料。

WorkNocmx30cm李宝华作于年综合材料。

在澳洲的春夏之际,手捧一杯蓝山咖啡,香气扑鼻,观赏他的这些“灰与白”杰作兴趣盎然。如果将他的以上二幅大作比作音乐上的大碟,那这些尽显时尚魅力、充盈飘逸着浓郁小资情调的画作,是否如一曲曲室内乐般?时而激荡,时而迟缓,萨克管的悠长,大提琴的低沉。总之会令你心旗摇曳,沉浸其中,感受一种若隐若现、朦胧间忽有那种缠绵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羽翼已丰的李宝华,在他绘画世界里游刃有余,驾驭“灰与白”已达炉火纯青、越过山丘如履平地之境。

在李宝华的作品中,饱含着他自己对于世界、社会、人、物种的解读,对于李宝华来说,绘画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每一幅作品都是他自我观点的叙述。他深知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独立思考才是作品的灵魂,而技术只是表现手段。

《霍克夫人》灰色调的成熟运用,使李宝华对自我认知更清晰了,在当代艺术五彩缤纷的状态下,找到自我,认识到我是谁就犹为重要,李宝华认识到微妙的色调更贴近自己的细腻个性,在近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中,更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探寻,在微妙的变化中寻求形而上的升华。

中国画说墨分五色,也有“灰与白与黑”之分,而“白”是留白,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比较突出层次感,墨色浓淡深浅通过宣纸的渲染达到一定的效果,注重留白,这样可以给予观者思考的空间。而西方的绘画则更注重色彩的运用,讲究颜料的堆砌,相对来说画面更满。

观赏李宝华娴熟的西方绘画手法的“灰与白”似乎更有些偏爱。

此时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来,这“仙”与“龙”则是扎实的基础、悟性及灵感。

现在李宝华在跨文化的边界线上品味其独特的对东西文化的理解并试图寻找有意义的文化代码。

作者简历:

张帆(笔名),张国敏,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生于上海。大学中文毕业,做过工人、厂长、特邀记者。年末随留学大潮来到澳洲。做过跑马场送餐员、工人、集市售货员、酒家帮厨、报社记者、编辑、副总编及杂志总编等,曾就读澳洲Tafe学院,获《烹饪专业》结业证书。后回中国任海外留学咨询公司CEO多年。曾游历华夏名山大川与海外多国。年登临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海拔约米的第一阶梯大本营,实现人生攀登最高海拔的夙愿。笔耕不辍,出版专著图书《岁月留痕——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学院院长姚耐传记》(内部发行)、《我在澳洲当记者》(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穿越珠峰》(文汇出版社)。撰写发表纸质与网络愈百万字各类文学作品。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本人书法作品入选年澳洲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文章:张帆

编辑:唐培良

由澳洲新艺术联合会主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府支持的”大地留印"(TheChineseMigrationStories)已经正式启动。本项活动,由澳洲新艺术联合会会长顾铮女士任总策划,陈志光先生任策划,唐培良先生任《大地留印》书籍主编。

本活动聘请澳洲华人著名文化人士何与怀先生,著名华裔画家关伟先生和著名华裔诗人映霞女士担任顾问。

由澳洲新艺术联合会主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府支持的”大地留印"(TheChineseMigrationStories)已经正式启动。本项活动,由澳洲新艺术联合会会长顾铮女士任总策划,陈志光先生任策划,唐培良先生任《大地留印》书籍主编。

本活动聘请澳洲华人著名文化人士何与怀先生,著名华裔画家关伟先生和著名华裔诗人映霞女士担任顾问。

中英文双语书籍《大地留印》开始征稿。今天刊登的是张帆先生的《南半球的那道亮色-李宝华及其绘画风格谈》与大家分享,同时,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希望更多的朋友来参与。

澳洲新艺术联合会是由一群居澳华裔文学家艺术家,文学艺术爱好者组成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旨在为在澳华裔文学家艺术家,文学艺术爱好者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澳洲新艺术联合会使用《ModelConstitution》(UndertheAssociationIncorporationAct9)作为协会章程。章程要求每个入会者必须以书面形式(包括电子邮件等电子设备)向协会秘书提出申请,提交理事会核准,缴纳年度会员费(每年$20)后登记入册,方能成为本协会会员。会员年度会费由缴纳当天直至下一年是日,到第二年截止日后三个月内必须缴纳下一年度会费,否则,视为自动退会。澳洲新艺术联合会一如既往地欢迎新老朋友加入协会。

入会的联系方式:

电邮:tangpeiliang

hotmail.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地留印特刊I张帆南半球的那道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