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觉得悲伤是一种了不起的情绪,可以毁灭很多事物。
怎么办,
其实可以看看电影。
这种时候可以以毒攻毒,看看世界上还有谁比你过的更惨。
相信我,看完以后,
又可以冷静客观的生活了。
——朱丽洁
最近看了三部电影,都和二战集中营有关。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估计欧美人爱拍二战的情结就跟我们爱拍抗日战争一样,时不时都会兴起来一下。
但是,很难得的是,这三部从不同的角度去拍,会兴起更多的一点东西出来。
1.《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一个八岁孩子,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孤单,没人玩,认识了隔壁“农场”,他们经常相约一起玩耍,似乎没什么不寻常了。
而起到决定性的变化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年代。8岁男孩不是别人,他的父亲是纳粹*官,那个“农场”也不是哪儿,是集中营。
孩子的眼里是纯真,看到的都是蓝天,伙伴,剩余的都是迷惑,茫然。
布鲁诺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
父亲说:我们为了国家的强大,我们在为国家工作,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布鲁诺问姐姐:“他们为什么要在农场劳动?”姐姐说:“你还认为那是农场吗?那里是营地。他们是犹太人,他们一战的时候打败了我们,他们要受到惩罚。他们想让我们遭遇不幸。所以要这样对待他们。
布鲁诺问司机:“那个烟囱里冒的黑烟是什么?味道很难闻?”
司机说:“那里面烧的是垃圾。”
布鲁诺问教师:“犹太人没有一个是好人吗?”教师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好人,那你就是伟大的探险家了。”
比如那个削土豆的老人救了布鲁诺,布鲁诺说:“如果你还是一个医生,一定是一个好医生。”那一刻,犹太老人脸上的神情让人心酸。
但这些都比不过影片的结局——
小男孩布鲁诺穿上条子衣服钻进集中营,他们一个一个棚子里寻找,结果是进了一个大棚,大棚子里都是等着“洗澡”的男人们。天上下着雨,布鲁诺对犹太人小孩说:他们可能是让我们来躲雨的。
接着,铁门关上了,毒气出来了。两个孩子的眼神茫然又懵懂。
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疑问——
为什么要有战争?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小到像布鲁诺这么大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什么都清楚。只是后来逐渐大了,我们心中有了“对错”“荣辱”“正义”,是谁为孩子穿上了条纹睡衣,是谁让孩子在毒气室中“洗澡”。
2.《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片子......看完这部片子的第一种感觉就是宁浩以及《我是药神》的创造团队在拍片子的的时候一定是想到了这部片子。同样都是一个投机分子为了赚钱寻找商机,最后升华了人格的故事。不比较两部电影,只说这部的出彩之处。
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都是黑白的。皮肤是白的,外套是黑的。血是黑的,地是白的。唯一的一抹红色是一个身穿红裙的小女孩,当清洗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她穿着红裙在街上四处走,捂着嘴唇悄悄笑着,躲进床下,她身上的红色也逐渐淡化。
最后,这个红衣服的小女孩出现在运尸体的车上。也激发了男主角的一个彻底的改变——那抹红留在了辛德勒的心里。至此,他的投机发财的商机变成了一项拯救。
整部电影的过程中,我脑袋里不断升起的一个好奇是——为什么犹太人不反抗,任由他们屠杀?因为德国人在做的是种族灭绝,从最开始的侮辱犹太种族,到后来的屠杀犹太种族,这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过程,为什么犹太人不团结起来干脆和他们狠狠拼杀呢?
想起很多人说过的——犹太人很聪明,可是他们不团结。
在电影里有一个画面也是反复出现,一个孩子要找地方躲,他掀开地板,里面已经站立了一些同胞,结果同胞告诉把他拒在外面。直到他躲到厕所的粪池里,他跳进去,还是有和他同龄的四五个孩子让他站到其他地方去。
小男孩望着天空,这时候正好播放的是温柔的音乐。
后来,还有一处也是让我想了很久——
女工寝室中,一个女工在叙述她所听到的在集中营里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故事:“…火车抵达后,被推进密室,门口画上大卫星,并写着“沐浴及氧气室”,*卫*发给他们肥皂,叫他们深呼吸,说是有助于消毒,然后,放出毒气…”。这时,她上铺的一个女工问为什么要给他们肥皂,她回答到:“用来哄他们进去的…”,这时候,很多女工对此持怀疑态度,并不相信身为“极其重要”的劳动力的她们会遭到如此下场,是“荒谬”的。
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画面,那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始终不反抗了。
他们被压迫的失去了人权,自由,被侮辱,被残杀。可是他们还在相信他们是“极其重要”的劳动力,
他们狡猾(聪明),但不团结。危难的时候四处逃散,被压迫的时候对敌人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会思考撬动悲剧的环节在哪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袋里跳出来的是——
“因为她们对人性始终保有善的幻想,而她们在危难的时候,逃窜和自保多过抗争和叛逆。”
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性的弱点。
而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在于他的人性中的善和力量的一面被唤醒了。于是有了整部电影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
夜晚酒会后的辛德勒与歌德上尉一起在阳台闲聊,歌德因饮酒过量摔倒在地,辛德勒没有去扶,歌德蹒跚的爬起来坐在椅子上问他:“你从来没喝醉,显示出你有非凡的控制力,能控制,就有权力,控制力就是权力”,
辛德勒说:“杀人不是权力,是正义,与权力不同,权力是…有足够理由去杀一个人,但却不去杀,而是赦免。”,
——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关于权力的解释。
3.《美丽人生》
三部电影中,我特别庆幸最后一部看的是这部。因为太好看,也太具有现实意义。
我甚至有一度怀疑,导演罗伯托·贝尼尼是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产生的启发。
首先,男主角是一个贫穷但富有的人。贫穷是在于他本人并没有拥有显赫的地位和财富,可是他机智浪漫,心中始终保有善念和正念。
从他被关进集中营的那刻起,就在对儿子撒谎——“这是一个游戏。”
而这个谎言从头到尾他撒的很用心,需要足够的耐性勇气和机智。
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
最开始需要翻译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胡乱扯游戏的规则,让他的孩子相信他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在知道孩子们都因为“洗澡”被毒杀的时候,他让儿子躲进宿舍,再也不出来,保住了儿子的性命。
儿子觉得不好玩,有丝毫的察觉到这个游戏的真实度的时候,他有各种应对的招数——比如说别人是希望他们放弃,比如打包行李,说是可以立即就走。
最厉害的一次,是他看到德国孩子们在玩耍,他告诉儿子那些也是游戏的参与者。这一次他的孩子被德国女*官发现了,他趁机告诉儿子新规则——“不许说话,一个字也不要说。说了就会被扣分,被赶出去。”
这样,孩子就不会恐慌,人在不恐慌的时候,就会认真玩游戏。
结果,孩子还是不小心用犹太语言说了,“谢谢。”
这一次,男主角实在是太天才了,他赶紧过去告诉所有的孩子怎么用犹太语言说“谢谢。”
更为难得是,这位老爹不仅是机智,而且浪漫又多情。
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
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
为什么我要说导演大概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者呢?
因为书里曾经提过如何寻找出生命的意义的途径
-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男主角基多为儿子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游戏世界。把残暴的集中营生活为孩子描述成一个有趣的世界。)
-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他对于妻子,对于孩子的爱,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
-通过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承受痛苦时要找到它的意义)——而男主基多,即便是在最后知道死无可避免的时候,他看到躲藏在暗处的儿子,挤出一个鬼脸,用一种滑稽的姿态离场。
惹笑了儿子,让儿子继续安全地躲起来。
这是我为什么觉得最后一部《美丽人生》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如果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让我思考战争的可悲,孩子的无辜,和平的重要性。那么《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人,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可能会被唤醒的闪光点,思考什么是权力什么是自控力。
《美丽人生》呢,是一种挖掘。
告诉我们如果在一个凄凉的困境里,我们还可以挖掘自己的能力。无论贫穷,困苦,分离,被迫害,都可以挖掘自己的情感和希望。
不是身处黑暗,就要认为你在黑暗里。我可以不认为,可以看作是游戏,这样就不会有恐惧,忧伤,悲观。到最后不被发现的那个,我就会赢。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阿Q精神和自我蒙蔽,然而我在基多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光芒。不仅伟大,而且智慧。
不要尝试恨一个人,或者花力气去悲伤,因为太消耗情感了。再到难过的想哭的时候,都可以想起那个一脸怪笑踏着正步走的基多,他会笑你的——
你好,公主。
世界这么美丽,不要难过。
ps:除此以外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地方有一些我的精分思考。
1.那个德国女教师教导孩子们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推算要杀掉没用的人。因为老的残的,就是无用的。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有用程度吗?
所以我们以前受到的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判断这句话。会不会有人就恰好利用这个观点,憋出一个什么大招。警惕。
2.小男孩因为不喜欢洗澡,刚好逃过了集中营的一劫。
有时候孩子是具有一些本能的,可以引导他们,但不要强迫他们。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也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刚好因祸得福。
3.基多的教育方式可以作为教科书来看。
比如孩子不听话,非要回家。
基多说,“那就回去啊,反正拿不到奖励了。”
结果,孩子说:“我不走了,我怕给雨淋湿。”
有时候,孩子不是不听话,只是我们不够了解孩子。
4.“上帝为人服务,但上帝不是下人”
这是一个相当精彩的句子。
我们服务于他人的时候,都可以想到这个句子。
5.
犹太人为什么那么聪明,一个是天性,一个大概真的是教育。
基多的孩子很小,但是他已经在家开始一边学习算数一边看店,告诉客人书品打折以后的价格。对于来书店的外婆,他可以通过几句话迅速知道。一个孩子的机智程度和基因有关,当然和爹娘老子的相爱程度真的有很大关联。
——fin——
推荐阅读:人间有趣事:梦里会游泳的人,现实总要笑的开心些
上一篇:戏剧,是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小门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