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若萧
人类的特点,在于脑部力量发达、身体力量弱小。此先天矛盾属性,令人类对于体型巨大的野兽有天然恐惧感。再叠加上各种潜意识因素影响,便演化出了各种怪物的艺术形象。东方《山海经》中的各类异兽,西方的狼人、女巫和吸血鬼,都是文艺作品中经久不衰的再创作母题。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源,原本只存在于文字、绘画、雕塑与想象中的形象开始会叫、会动了。年,《金刚》在大银幕上初现时,带给观众极大的心理冲击。日本人受到启示,也随之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哥斯拉》系列。
一周前,《哥斯拉大战金刚》上映,截至发稿,拿下了接近6亿的人民币票房,成绩只能算得上平平。时隔近五十年,两个上古IP再度相聚,冲击却早已不再,只剩下无聊的叹息。
金刚和哥斯拉
《金刚》在大银幕上诞生,是在年,彼时正是美国大萧条的最后一年,人们正在体味“爵士时代”破碎后的苦果。
所谓爵士时代,指的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年经济大萧条开始的时间,又称作“咆哮的二十年代”。这段时间,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开始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无论美国的爵士时代,还是几十年后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主要特点都在于,男性的欲望无限膨胀,而女性既是主要的终端消费者,同时也是被消费的对象。爵士时代中,出现了从《尤利西斯》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一系列性观念上突破的作品。而女性性观念的突破,回过头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男性的焦虑。
时至年,整个世界都将性看成当务之急,这现象已经颇让人生厌了。(我记得有个与伴侣琴瑟和谐的年轻妈妈,问我太太怎样才能“马上搞次外遇”,尽管那时她心里并未物色到什么人选——“因为,难道你不觉得,三十好几的人还风平浪静,多少有点丢人么?”)一度,非法贩卖的黑人唱片,连同其中那些含有阳物崇拜意味的委婉语,弄得世间万物都似乎暗藏着挑逗的玄机。——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回声》
“金刚”这一意象,往小了说,是一个全世界体型最大的雄性动物,爬上了生殖崇拜的最高点帝国大厦,结局却不是征服世界,而是为一个女人而死,象征着荒诞又悲怆的男性命运;往大了说,金刚隐喻的是无限膨胀的人类欲望本身,其最终的毁灭,也象征着大萧条的来袭,和“美国梦”的破碎。
(年《金刚》)
亦有学者更进一步,将金刚同年的《科学怪人》形象作对比,认为《科学怪人》中结合了人类残躯、机械部件和电气动力的怪物形象,是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人的精神被异化的表现;往更深一层思考,其同时也是当时全世界普遍展开的资本主义垄断趋势的隐喻,只不过结构还较为松散,即“卡特尔”或“辛迪加”;而两年后出现的金刚形象,则是一个内在协调的有机生命体,象征着资本垄断进一步加深,形态过渡到了更成熟稳定的“托拉斯”。
相较于金刚背后的复杂文化争议,哥斯拉象征的意涵要清晰得多:核恐惧。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到过核打击的国家,哥斯拉这个形象诞生于日本,不足为怪。
(年《哥斯拉》)
如果说金刚之死还带有几分人类的顾影自怜,那么哥斯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完全邪恶的人类公敌。初代《哥斯拉》电影结尾,科学家芹泽博士试图用一款名为“氧气破坏者”的武器终结哥斯拉。因为担心该武器被军方滥用,芹泽选择带着其设计图和哥斯拉同归于尽。后者被“氧气破坏者”分解,尸骨沉入海底。
影片最后,另一名博士却自言自语道:“哥斯拉不会就此消失,只要氢弹实验在世界上继续,其同类总有一天会再次出现在世界上。”
哥斯拉确实没有消失,光冷战期间就拍了近二十部。只是随着时代发展,背后的东西全部变了。
新的文化意涵
五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冷战结束,压在世人心头数十年的核恐惧也随之消散;二战后,军事科技到民用科技的转移几乎到了瓶颈,许久没有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事物出现;地理上,从南极到北极,从深海到太阳系,人类的足迹踏了个遍,并没有发现什么恐怖异常的生物;而传播技术的进步,也让科普知识的掌握变得廉价。好处是,人们对未知少了恐惧;坏处是,也没有了好奇。
观众心态变化后,怪兽片想要焕发新生,只能寻找新的隐喻。
于是从年的《哥斯拉》开始,影片的聚焦点就从“核恐惧”转移到了“生态环境崩溃”上。尽管环保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这一思路却相当古早,斯皮尔伯格年拍摄的《大白鲨》中就有了,年的《侏罗纪公园》又将该讨论进了一层,实质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虽然思想老旧,但该片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年,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不光消失已久的核恐惧再度浮现,也进一步引发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思考。三年后,成本1.6亿美元的《哥斯拉》在全球拿下5.2亿美元票房,给了片方传奇影业和华纳兄弟继续下去的信心;年的《金刚:骷髅岛》也延续了该思路,最终全球票房5.6亿美元,称不上大爆,但也算得上小有盈利。
两部影片的共同点是,虽然批判的对象依然还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但哥斯拉和金刚都从初诞生时的破坏者形象,转变为了自然规律的守护神。面对这种力量,人类显得极为渺小,只能协助其击败其它怪兽,或人类中的激进分子。影片分类上,也从早年的“惊悚”(Thriller)和“恐怖”(Horror)双双变成了“动作/冒险/幻想/科幻”(ActionAdventureFantasySci-Fi)。
(《金刚:骷髅岛》)
但如此处理,引发两个问题。首先,当代观众并不相信世界上会存在这种东西,甚至潜意识中也否定了其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其次,由于怪物象征着自然规律的守护者,又不能将其从外太空引入,否则就等于承认自然规律受到更高维力量的支配,成了宗教片。为了自圆其说,片方只好在年的《金刚:骷髅岛》中,抬出“地球空心理论”来——该理论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就如“地心说”一般早已过时,完全无法令人信服。
衍生出的人文思潮也变得愈发混乱,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了年的《哥斯拉2:怪兽之王》中。片中,人类社会分为三个派别:想要消灭所有人类,恢复自然秩序的“生态恐怖主义者”;试图完全消灭一切怪兽,夺回控制权的军方;以及一群想要在两个极端中取得平衡的善良的主角们。
以片中女主人公之一的爱玛·罗素博士为例,由于当年人类的活动唤醒了怪物,杀死了其儿子,但她的决策不是报复怪物,而是试图唤醒更多怪物,杀死更多人类,为此不惜同家人失和。随着影片推进,其又发觉自己似乎太过极端,反过来协助哥斯拉引开基多拉。逻辑完全乱七八糟。
从视觉效果来看,《哥斯拉2:怪兽之王》可称优秀。但市场反馈却并不佳,该片预算1.7亿美元,全球票房只有3.8亿,比前两部都低,略微赔本。只能说观众都被混乱逻辑整糊涂了,系列的“早衰”预兆已然开始显现。
无法可想,只好让双方凑在一起,赶紧大打一架了事。
关公战秦琼
格斗主题的贴吧、论坛上,经常有人提出类似疑问:狮子和老虎谁厉害?老虎能不能单杀银背大猩猩?李小龙打不打得过泰森?泰森能不能一拳打死东北虎?……
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好奇心理被业内人士嗤之以鼻,却往往能促成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电影上,有《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座头市大战独臂刀》《功夫之王》《叶问3》《敢死队》系列等;格斗上,早年的日本和美国都让拳击手、踢拳手和柔道家同台竞技过,客观上促成了综合格斗(MMA)的出现;直到现在,WWE(世界摔角娱乐)还经常会请来梅威瑟等拳坛名人,故意挑衅大秀哥等职业摔角选手,用双方体型上的反差博观众一笑。
从故事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来看,金刚和哥斯拉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个独立事物,强行放在一起颇为奇怪。但电影首先是个商品,其创作并不总需要遵循艺术规律,观众就想看东西方两大代表性怪物打架,此需求不讲道理,不行也得行。年本多猪四郎执导的《金刚大战哥斯拉》便是这种市场呼声倒逼出的产物。
故事上,版影片很简单,只是把老版《金刚》和《哥斯拉》的故事线稍作改动后拼在了一起:金刚来自某小岛,被商人麻醉后拉到城市;哥斯拉则来自深海。双方“恰巧”在日本相逢,大打一架,毁坏无数房屋,双双滚下海,胜负未知。
(年《金刚大战哥斯拉》)
仅从制造热闹的角度,该片相当成功,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怪兽的起源问题,每到疑问处,演员们一脸凝重,说些似是而非的台词,渲染些神秘气氛便糊弄了过去。好在当时的观众也不需要什么解释,毕竟五六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刚兴起不久,世界上搞不清楚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但如前所述,如今时代变了,主要矛盾变成了知识太多而好奇太少,《异形》《阿凡达》《环太平洋》这种外太空来客倒是无妨。可但凡发生在地球上的事,观众都想要一个解释,即便再牵强,至少也不能和基本常识相悖;
同时,因为两个都是正面守护神形象,所以不能分出胜负,只能携手击败人类制造出的怪胎:机械哥斯拉。但关于人类为什么非要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又完全说不通(生态恐怖主义者干了军方的事),只好归结为某种傲慢的自大心态。可力度依然不够,便又引入了某种强大的未知能源物质,让机械哥斯拉彻底失控,将自大变成了自毁。
于是该片观感上显得十分奇特:明明是一个简单的爽片,却编织出三条人物线,主角们在地心通道里钻来钻去,像一群地鼠般四处出现。同时又引入一堆自相矛盾的废话来解释发生的每一件事。相当于用最复杂的定理去证明一加一,观感堪比《信条》,居然能把观众看困了。
究其本质,怪兽片艺术价值的来源在隐喻。放弃隐喻,追求表皮,等做好了皮,才发现内核不对味了,再试图用诡辩去证明完全不成立的论点,只能反映出思维能力的欠缺。
反观《三体》,小说中着重突出的是三体人的思维与文明,对其外形则用虚写的方式完全回避。新观念的冲击比单纯的视觉效果强大得多,倘若非得加上皮,反倒画蛇添足了。
(《哥斯拉大战金刚》)
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戏剧和故事,乃是因为生活中困境太多太杂,无法事事归纳总结,只有通过模仿、借鉴和顿悟,才能找到“活下去”的范例。因此有价值戏剧性冲突的根本,在于观念之争,而非视觉奇观的罗列,更不是“狮子和老虎谁厉害”这种简单疑问,因为谁打赢了都没有价值。
当然,其实也可以不必想这么多,看个热闹就完了。毕竟刚刚过去的这个3月,影院也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参考资料:
徐皓峰.武打片的瓶颈.刀与星辰,
王虹.“虚拟”与“现实”——科幻电影中怪物形象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当代电影,
王瑞敏.西方电影中的怪兽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