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商品名又称为品牌名,一种药品可以有多个商品名。
药品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药品通用名也是药典中使用的名称。
二、剂型与制剂(★★)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剂型。(给药形式)
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具体品种)
三、剂型的分类(★★)
1.根据物质形态分类,即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等)、液体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部分吸入剂等)
2.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3.按分散体系分类
4.按制法分类
5.按作用时间分类
四、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1.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4.可产生靶向作用
5.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6.可影响疗效
五、药物稳定性
化学不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还原、光解、异构化、聚合、脱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物理不稳定性是指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
化学降解途径:(★★)
1.水解: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阿糖胞苷、维生素B、地西泮、碘苷
2.氧化: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x、水杨酸钠、维生素C、磺胺嘧啶钠、盐酸氯丙嗪、维生素A或维生素D
六、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处方因素:pH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温度的影响、光线的影响、空气(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
七、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
1.水溶性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脲、维生素C、半胱氨酸等。
2.油溶性抗氧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维生素E等。
3.抗氧剂的选择:焦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适用于弱酸性溶液;亚硫酸钠常用于偏碱性药物溶液;硫代硫酸钠在酸性药物溶液中可析出硫细颗粒沉淀,故只能用于碱性药物溶液。亚硫酸氢钠可与肾上腺素在水溶液中形成无生理活性的磺酸盐化合物;亚硫酸钠可使盐酸硫胺分解失效,亚硫酸氢盐能使氯霉素失去活性。氨基酸类抗氧剂无毒性,作为注射剂的抗氧剂尤为合适。油溶性抗氧剂适用于油溶性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D制剂的抗氧化。
八、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试验(高温、高湿、强光)、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九、药品有效期(★★)
1、.药品有效期是指该药品被批准使用的期限
2.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恒温时,
3.具体标注格式为“有效期至XXXX年XX月”或者“有效期至XXXX年XX月XX日”;也可以用数字和其他符号表示为“有效期至XXXX.XX.”或者“有效期至XXXX/XX/XX”等。
十、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重点例子)
1.物理学的配伍变化
1)溶解度改变(氯霉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或丙二醇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时往往析出氯霉素)
2)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
3)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
2.化学的配伍变化
a.浑浊或沉淀
pH改变产生沉淀:酸性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同碱性药物异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混合,能发生沉淀反应。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为9.5~11),与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3.5~5.5)混合后,可使磺胺嘧啶析出结晶)
水解产生沉淀
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当与鞣酸、碘、碘化钾、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等。
复分解产生沉淀
b.变色:维生素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变色;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逐渐变成粉红至紫色;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混合变成*色。
c.产气:溴化铵、氯化铵或乌洛托品与强碱性药物配伍,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产生氨气;乌洛托品与酸类或酸性药物配伍,产生甲醛。
d.发生爆炸:氯化钾与硫,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或葡萄糖等。
e.产生有毒物质:朱砂
f.分解破坏、疗效下降:生素B12和维生素C合用,维生素B12的效价显著降低;乳酸环丙沙星与甲硝唑混合,甲硝唑的浓度下降
十一、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重点例子)
a.溶剂组成改变:地西泮注射液与5%葡萄糖、0.9%氯化钠或0.mol/L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
b.pH的改变:新生霉素与5%葡萄糖,诺氟沙星与氨苄西林配伍会发生沉淀;磺胺嘧啶钠、谷氨酸钠(钾)、氨茶碱等碱性药物可使肾上腺素变色
c.缓冲容量:5%硫喷妥钠10ml加入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注射液会析出沉淀。
d.离子作用:乳酸根离子会加速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的水解。
e.直接反应: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会产生不溶性螯合物
f.盐析作用:两性霉素B注射液,只能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g.配合量、混合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十二、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改变贮存条件、改变调配次序、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调整溶液pH、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
十三、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分类(★★)(新增考点要注意一下)
按使用方式,药包材可分为I、Ⅱ、Ⅲ三类。I类药包材指直接接触药品且直接使用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如塑料输液瓶或袋、固体或液体药用塑料瓶等)。Ⅱ类药包材指直接接触药品,但便于清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清洗后需要并可以消毒灭菌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如玻璃输液瓶、输液瓶胶塞、玻璃口服液瓶等)。III类药包材指Ⅱ、Ⅱ类以外其他可能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如输液瓶铝盖、铝塑组合盖等)。
十四、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a.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新辅料、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族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遗传因素;5、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药剂学部分的一些高频考点。药剂学今年还是专业一考试的重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希望考生们在这部分上下点功夫。
一、散剂(★)
散剂考点不是太多,特点、质量要求考前要看一下,有点印象,主要是注意个别知识点即可:1、外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外用散剂通过七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2、中药散剂中一般含水量不得过9.0%。3、℃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4、无菌5、外用或局部外用散剂的使用主要有撒敷法和调敷法6、内服散剂应温水送服,服用后半小时内不可进食7、服用不便的中药散剂可加蜂蜜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吞服8、温胃止痛的散剂不需用水送服,应直接吞服以利于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二、颗粒剂(★)
颗粒剂跟散剂一样,考点要求不是很多,分类、特点及质量要求也是要有印象,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颗粒剂一般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2、中药颗粒剂中一般水分含量不得过8.0%。3、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4、可溶性颗粒剂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泡腾颗粒剂5分钟内颗粒均应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5、适宜于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以及有吞咽困难的患者使用6、可溶型、泡腾型颗粒剂应加温开水冲服,切忌放人口中用水送服;混悬型颗粒剂冲服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该一并服用;中药颗粒剂不宜用铁质或铝制容器冲服,以免影响疗效。
三、片剂(★★★★★)
片剂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剂型,每年的考试涉及的分数至少8分左右,尤其是药用辅料,这一部分每年都会出题。
1、片剂的优点:a.剂量准确、服用方便。b.化学性质更稳定。c.生产成本低、产量大,售价较低。d.种类较多,可满足不同临床医疗需要。e.运输、使用、携带方便。
2、片剂的缺点:a.幼儿及昏迷患者等不易吞服。b.制备工序较其他固体制剂多,技术难度更高。c.某些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旷存期内含量会下降。
3、片剂的质量要求
a.关于片重差异的要求(★★)
《中国药典》规定的片重差异限度
片剂的平均重量(g)
关于片重差异限度(%)
0.30
±7.5
≥0.30
±5.0
b.崩解度(★★★)
普通片剂的崩解时限是15分钟;分散片、可溶片为3分钟;舌下片、泡腾片为5分钟;薄膜衣片为30分钟;糖衣片为1小时。
4、片剂的常用辅料(★★★★★)
a.稀释剂或填充剂:常用的稀释剂主要有淀粉(以玉米淀粉最为常用。性质稳定、吸湿性小,但可压性较差);乳糖(性能优良,可压性、流动性好)、糊精(较少单独使用,多与淀粉、蔗糖等合用)、蔗糖(吸湿性强)、预胶化淀粉(又称可压性淀粉,具有良好的可压性、流动性和自身润滑性)、微晶纤维素(MCC,具有较强的结合力与良好的可压性,亦有“干黏合剂”之称)、无机盐类和甘露醇(价格较贵,常用于咀嚼片中,兼有矫味作用)等。
b.润湿剂和黏合剂:常用的黏合剂有淀粉浆(最常用黏合剂之一)、甲基纤维素(MC,水溶性较好)、羟丙纤维素(HPC,可作粉末直接压片黏合剂)、羟丙甲纤维素(HPMC,溶于冷水)、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适用于可压性较差的药物)、乙基纤维素(EC,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聚维酮(PVP,吸湿性强,可溶于水和乙醇)、明胶(可用于口含片)、聚乙二醇(PEG)等。
c.崩解剂:常用的崩解剂有:干淀粉、羧甲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交联聚维酮(PVPP)和泡腾崩解剂(碳酸氢钠和枸橼酸组成的混合物,也可以用柠檬酸、富马酸与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钾)等。
d.润滑剂:常用的润滑剂(广义)有硬脂酸镁(MS)、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类、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5、片剂制备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a.裂片:①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压片后气体膨胀而裂片;②物料的塑性较差,结合力弱。
b.松片:主要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等。
c.崩解迟缓:影响崩解的主要原因是:①片剂的压力过大,导致内部空隙小,影响水分渗入;②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③崩解剂性能较差。
d.溶出超限:主要原因是: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等。
e.含量不均匀:主要原因是片重差异超限、药物的混合度差、可溶性成分的迁移等,小剂量药物更易出现含量不均匀的问题。
6、片剂的包衣(★★★★★)
a.包衣的主要目的如下:①掩盖药物的苦味或不良气味,改善用药顺应性,方便服用;②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③避免药物间的配伍变化;④提高流动性和美观度;⑤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实现胃溶、肠溶或缓控释等目的。
b.糖包衣材料:糖包衣主要包括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隔离层是在片芯外起隔离作用的衣层,以防止水分透人片芯。常用材料有玉米朊乙醇溶液、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乙醇溶液以及明胶浆等,粉衣层是用于消除片芯边缘棱角的衣层,常用材料包括滑石粉、蔗糖粉、明胶、阿拉伯胶或蔗糖的水溶液等,包粉衣层后的片面比较粗糙、疏松。糖衣层是在粉衣层外包上蔗糖衣膜,使其表面光滑、细腻,用料主要是适宜浓度的蔗糖水溶液。最后一层是有色糖衣层,即在蔗糖水溶液中加入适宜适量的色素。
c.薄膜包衣材料1)胃溶型:系指在水或胃液中可以溶解的材料,主要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Ⅳ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缩乙醛二乙氨乙酸(AEA)等。(2)肠溶型:系指在胃中不溶,但可在pH较高的水及肠液中溶解的成膜材料,主要有虫胶、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丙烯酸树脂类(I、Ⅱ、Ⅲ类)、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3)水不溶型:系指在水中不溶解的高分子薄膜材料,主要有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等。
7、片剂的举例(★★★★★)
盐酸西替利嗪咀嚼片的处方、维生素C钙泡腾片(多在C型题)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