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刚开始图片 http://m.39.net/pf/a_6858103.html文末有惊喜哟!
年末,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在讲话中表示,年研招考试全国考生规模达到万人,比上一年增长52万人,增幅达21%。可见,年又是一个“史上最难考研年”,考虑到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将来几年这样的趋势恐怕还会愈演愈烈。然而,考研人数的连年激增却并没有带来累积效应和良性竞争,使主流的复习思路越来越科学化、高效化,与之相反,考研复习中一些常见的、低级的误区正被空前放大,甚至成为主流,给广大考生造成巨大的精力与经济压力,使复习过程充斥了痛苦、焦虑、低效,代价巨大且收效甚微。可以说,当下考研复习的主要困难与阻力,并非由于“路不好走”,而是因为“走错了路”。
笔者年毕业从一普通院校跨专业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习历程逾一年半,其中蜿蜒艰辛,有不足为外人道者。一路走来,所见复习中之歧路甚多,为歧路所害之人更不胜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只要考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思想,本着务实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这大部分的误区、弯路实际上都可以较好的规避,考生实不必竭神耗财。笔者谨以此文略述心得,浅谈考研复习中的常见误区,归纳指导复习的基本思想,结合北大国关考研的个人具体经验,以作“经验帖”。愿诸考生都能行于正路,所求遂愿。
考研复习中的常见误区
考研复习中的误区数不胜数,这里仅谈几个较为广泛且影响较大的误区。
1、消耗大量时间背英语单词
这一现象存在范围极广,而且是考生精神压力与复习工作量的重要来源。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大量背诵单词确属必要,但是放在考研复习中,捧着单词书天天花好几个小时背则基本是低效无用的,既不可行也不科学。就可行性而言,考研英语几千个单词、上万个意思,基本不可能全盘背完;就算背完了,也极难记得牢固,而且常易混淆;就算记得清楚牢固,到考场上卷子未必会考(实际上考试词汇占考纲词汇的比重历来都是很小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超纲词汇;就算考了恰好背过且记得住的单词,它可能考得还是没有背过的超纲意思。因此,单词是背不尽的。再就科学性而言,考研英语通盘不考单词拼写的题目,事实上其关键是考察英语阅读能力,背单词的目的也应在于此,而背单词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效率其实很低。因此海量背单词的时间精力代价巨大,但是转化率极低,大部分都做了无用功。正确的背单词方法应该是以阅读训练“带领”单词背诵,加强其针对性,提高其效率,考研英语历年真题中单词重复率很高,如果能掌握十年真题中出现的所有单词,那么词汇理解就肯定是过关的,然而这个工作量其实并不大。
相比于上述直接影响,该误区的间接影响也不容小觑。很多人考研复习没有抓手,思路混乱,于是就受各种影响想当然地捡起单词书投入大量时间,甚至做了很厚的笔记,这很容易会给人一种虚幻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认为自己是在认真学习,时间没有浪费,然而殊不知这恰恰是最大的浪费,长期如此,一方面人会产生毫无依据的骄矜,另一方面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下考生会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然而泡沫终会破碎,当考生发现背下来的单词很难记牢甚至常常记混时,当考生发现就算看得懂单词也读不懂句子和文章时,那种慌乱无措和焦虑感也十分致命,许多考生后期的迷茫感部分来源于此,有的考生甚至会加大背单词的投入,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单词没有背好,意识不到这条道路本身的错误方向。
2、消耗大量时间无区分地背诵*治知识点
*治复习的主要误区与英语类似,许多考生听信传闻认为*治就是靠背,甚至还不知道*治考什么,怎么考就拿起各路复习“全书”直接开背。和英语单词一样,*治知识点也是背不完的,而且对大部分考生来讲*治的内容比英语单词远远要更枯燥、更难背、更难集中精力,大规模背诵的方法并不可行。虽然*治的大题部分确实非常依赖背诵,但是背大题是最后一个月的事情,且需要背的内容相较全部知识要少得多。多数人狂背的基本知识点仅仅是为选择题服务的,然而选择题不是填空题,考得是“晓得”而不是“记得”,只要求“比较熟悉”,不要求“说的出来”,如果把时间花在记诵那些晦涩拗口的表述上,那无疑又是在做无用功。事实上,有不少“二战”考生在花大量背诵知识点后取得的成绩并不高于第一次“裸考”的成绩。*治中前期正确的复习方法应是在对知识有大概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刷题不断寻找巩固知识和寻找盲区,也就是以做题带记忆。
海量的背诵*治知识点在大量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会带来虚幻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使考生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有的考生一厢情愿地认为大量背诵知识点可以同时兼顾小题和大题,然而现实是背诵范围赶不上小题范围,使小题出现较大的知识盲区,而大题的套路和知识侧重又有其特性,到头来还是需要重新背,最后往往留下的只是一本又一本的背诵笔记和惨淡的分数。无论是*治还是英语,盲目的大量背诵基本上是舍本逐末。
3、所谓的“战线过长”问题
有一种在各高校广为流传的说法,即考研复习不可开始太早,否则“战线”拉得太长到后面人会坚持不下去。这是典型的归因谬误,之所以许多考生在考研后期疲顿、焦虑、坚持不下去,并非是由于所谓复习期长,其实际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方法有误,如前所述复习思路出现偏差,使考生面对大量不必要的枯燥重复劳动,导致考生复习全程高度疲惫;二是惰性使然,有些考生在复习早期紧迫感不强,精力不集中,效率上不去,结果大量工作量累积到后段,后期自然压力陡增,心难平复;三是考前焦虑,临近考试,考生要进行考试报名等程序,接触到诸如考试报名人数增加、身边人放弃复习选择就业等诸多信息,不确定感上升,更加患得患失,容易胡思乱想,与此同时,部分前期方法有误的考生在题目练习中愈感力不从心,愈感时间不够用,更加焦虑。和用兵打仗一样,*力不足,尚可以少胜多,*心涣散,必然一溃千里。真正让人坚持不下去的,不是工作量的压力,而是慌乱和焦虑,越慌越乱,越乱越慌,最后精力完全集中不到复习上,只能放弃。
与“战线过长论”者截然相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笨”鸟先飞、尽早准备。对于一名普通考生,如果没有真正的高人指点,那么摸索对于自己最合适的复习方法和节奏往往首先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经常很漫长,自然是越早开始越好,但如果找对了路,复习进展会很快。另外早些开始复习也可以尽早把一些大块(如*治选择题、英语阅读、数学等)筑牢夯实,增加底气和余地,减少后期的工作量。事实上,早一些沿着科学高效的思路开始复习,越到后面心态是越轻安的,因为时间游刃有余,该做的工作都已做了,真正是问心无愧,并不会疲劳焦虑以至难以坚持。
4、盲目报班
由于考研人数年年激增,考研培训产业已经热得发红,形成了丰富完整的产业链条。考生们对于报班的盲目迷信对此贡献颇多。报班未必一定不好,但是考生需要理性思考,应该让课程成为自己的“提分器”,而非让自己成为商家的“提款机”。
考研培训本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虽敏而好学但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外力指路帮带。考生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换取机构筛选整理后的有效信息本无可厚非。但是考生需要牢记,考研不是高考,高等教育也许仍是份事业,但考研培训已经成了份彻头彻尾的产业,无数双贪婪的眼睛紧盯着涉世未深、辨识力有限的大学生群体的钱包。在现实中,很多考生报班其实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思维惰性,认为自己花了钱了就一定有用,把相关科目完全寄托于培训班。然而培训班并不能代替考生复习,需要自己走的路终究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该做的题终究是自己做,该记的东西终究要自己记,这些实质性的工作都不能指望培训班代为完成。而且产生这种依赖感本身就应该令人感到羞惭,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去自己想办法耕耘,反而将希望全寄于坐享其成,这就是幼稚懒惰、不劳而获的心态。
这种心态现正被贪婪之徒所利用,尽管没有人直接提出,但是许多人已经明确的感受到,当前的考研培训市场已经变了味,敛财的意味渐浓,更高昂的价格不意味着更有效的培训。一些考研培训从业者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宣传和话术上,根据考生的心态不断创新销售套路,先渲染“危机”,再兜售“解药”,屡屡得手,然而在其主业——培训课程上却倾心甚微,可是tooyoungtoosimple的考生非但不能有效辨识,反而常常被洗脑,成为前者的拥趸。如果有人做一个客观中立的调研很可能发现,花上几个月以上时间准备考研的考生,其中不报班的考生成功率并不低于报班群体甚至要更高。就结果来看,很多高价培训课程和资料的有效性确实需要掂量。
实事求是的讲,考研复习的精髓是思路和方法,而非信息,思路是靠个人摸索和他人点拨,而非在于亲听冗长的课程。另外,只要考生拥有一定的思考和收集信息能力,大部分高价课程提供的信息都是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获取和吸收,而不必耗费太多时间和财力。考生如果要报班,也要保持理性,对自己的需求和课程的意义都有很好的了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