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边缘30年与鸟同翔 [复制链接]

1#

他叫边缘,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一名自然地理摄影师。他是一个低调的行者,一人一车,常年行走在路上。年,边缘行驶1.6万多公里,用90天完成*河万里行的拍摄。年12月下旬,他的年度创作计划《循翼——九曲*河》封镜,历经36天自驾,途经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行程公里,拍摄了件图文和视频作品。朱鹮、天鹅是边缘多年的拍摄对象,也是他此行拍摄的主要内容。30年,他记录鸟类栖息、觅食、与人类的关系,研究鸟类文化的方方面面,用思想探寻鸟类摄影的艺术表现,用相机捕捉鸟类生态的动静瞬间,用影像传播保护自然、关爱鸟类的初衷和理念。

边缘作品

《鸟与自然系列-梦境》-中国-鸬鹚

《鸟与自然系列-梦境》-中国-天鹅

《鸟与自然系列-梦境》-中国-鸬鹚

《鸟与自然系列-梦境》-中国-天鹅

《鸟与自然系列-追寻》-南极-企鹅

《鸟与自然系列-追寻》-中国-遗鸥

《鸟与自然系列-追寻》-中国-天鹅

《鸟与人类系列-和谐》-中国-东方白鹳

《鸟与人类系列-和谐》-美国-海雕

《鸟与人类系列-寓言》-厄瓜多尔-鸽子

《鸟与人类系列-寓言》-中国-乌鸦

在与本报记者李晶晶的对话中,边缘不仅讲述了他跟鸟结下的情缘,以及多年悟出的鸟类影像艺术、生态图片和观念影像之间的差异,也表明了“有舍才有得”的人生态度。

李晶晶:请简要介绍一下您的摄影经历吧。

边缘:年,南方日报发表了我的第一张新闻照片。年,我确立了拍摄鸟类的选题。后来,凭借多年以鸟类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年,第2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展出了我的“边缘中国鸟类摄影展”,同年,我获得中国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文化奖和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自然奖等。年,我的作品《远离尘嚣》参加珠海慈善拍卖,拍得15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救治白血病慈善组织。丹顶鹤主题作品《一飞冲天》《比翼齐飞》定制在工商银行信用卡卡面,所得报酬通过工商银行捐献给白血病救治组织机构。年,我先后出版了个人图文专著《冰湖腾鱼》《查干湖冬捕》《二月的纳特龙湖》等。

李晶晶:从确立鸟类选题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作为自然地理摄影师,您为何把鸟作为镜头追随的对象?主要拍过哪些,有何想要达成的目标?

边缘:将鸟类作为拍摄主题与我自身经历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我父亲是中国第一批空*飞行员,我是在战鹰双翼下长大的,青年时期服役于空*部队,退役后在航空公司工作。飞翔始终伴随着我的人生。

我自幼喜欢鸟类,鸟给我的印象是自由、美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它们也有着丰富感知,引发我将这惬意翱翔的生物作为表现摄影观念的选题。我拍摄的鸟类以涉禽、游禽居多,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丹顶鹤、东方白鹳、天鹅等。仅以天鹅为例,世界上有7种。年,我已将7种天鹅全部拍摄记录在案。如果按地理位置划分,南极企鹅、北极燕鸥、非洲火烈鸟、赤道的天堂鸟、青藏高原的黑颈鹤等都是我拍摄的目标。我将多年拍摄的不同种类鸟类图片储存起来,分门别类整理,形成查阅方便、有自身特色的图库体系。

我将鸟的罕见行为瞬间、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艺术化表现的作品与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地理》编辑、剑桥大学生物研究学者、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考人士以及艺术界人士进行了开放式的交流,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也为我的拍摄选题和作品风格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理论依据。目前,我累计拍摄与鸟类相关的图片约60万张。

随着拍摄时间的增长和对鸟类认知的加深,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进行具有自身风格的鸟类摄影探索。为了早日实现这个拍摄目标,我坚持有计划地走进自然,有准备地融入自然。

李晶晶:喜欢拍鸟的人其实很多,看您的作品会给人一种人鸟共通的情感体验,或极简清淡、水墨渲染,或大象无形、饱含寓意。这么多年您是如何磨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视觉表现力的,受到过哪些艺术家的影响?

边缘:摄影图片产生过程纷繁复杂,不能仅仅依靠相机的功能,依赖相机自动化程序去拍摄,我认为优秀摄影图片的产生过程和结果与其使用者的内功有着直接联系。

我自幼习书临帖,也阅读过很多书法、金石篆刻碑帖和文章。青少年时期,我还曾亲眼见到李可染、徐悲鸿、李苦禅、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的原作,在心中埋藏了传统艺术元素。大学时期,欧洲艺术史课程让我对西方艺术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鸟类摄影实践中,我还悉心向生物学家、鸟类研究学者请教,与各领域艺术家交朋友,感受他们的内在之功,同时也叩拜摄影前辈为师,聆听后生新观点,获取新的艺术知识。这些艺术元素和基因,对我形成自己的鸟类影像艺术风格都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李晶晶:从最初追求和记录单纯的视觉愉悦,到现在深入研究鸟类繁衍栖息的迁徙路径,制定自己的年度拍摄规划,不惜行摄世界各地,赴南极飞北极去赤道,穿梭戈壁沙漠、江河湖海,您认为这些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您的摄影理念是什么?

边缘:拍摄鸟类初期我注重多彩羽翼、姿态变化,以及鸟在自然环境中的光影关系。年获得金像奖促使我追求新的影像表现语言,尝试多种拍摄技法捕捉鸟与自然、与人的关系,挖掘鸟类文化。

近20年来,我马不停蹄地追寻鸟类迁徙、栖息、繁殖的领地,洞察记录鸟类的外观特征、行为特点以及与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和关系。拍摄鸟类让我拥有激情,也让我付出艰辛,但行走开阔了眼界,推动了我的学习意识,读书使创作又有了灵感,让我学会思考,懂得如何去观察。拍摄鸟类曾让我感到风光无限,也让我经历沧桑,知晓道路曲折,深感关爱自然、保护地球的责任,体会到了人生价值。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艺术探索,我终于悟出鸟类生态影像、鸟类影像艺术以及观念鸟类影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目前正在理论总结、归纳之中。

李晶晶:近几年您每年都自驾上千公里追随候鸟踪迹,每次都带上百公斤器材,跑一趟至少三五十天,这其中的艰辛和孤独不经历是很难想象的。但您又说自己不是苦行僧,驱使您不断前行的动力何在?

边缘:拍摄一组既有典型生物特征又有思想性、艺术性的鸟类图片并非易事。我按照鸟类的生命周期制定不同阶段的拍摄计划。像求偶、繁殖、孵化、觅食、迁徙、栖息每个环节都需做足拍摄预案,季节、气象外在因素也要考虑周全。思想在前,行动在后。鸟类行为有其规律性,但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会改变其规律,给拍摄带来不可预测的难题。另外,面对万千变幻的自然界,我会遇见突如其来的各种情况,所需画面不可能每次都圆满,这就需要沉着应对,借势而为,一镜数拍,需要长时间分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拍摄,这相当锻炼摄影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耐心与毅力。

拍摄鸟类不仅仅是记录鸟的美丽、展示鸟的姿态,重要的是利用影像传播鸟类生存现状,唤起更多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