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海市
上一期的TOP10放出后,收到的回应大概有三种,其一是为什么没有女导演,其二是为什么XXX(比如乔治·克鲁尼不在榜单上),其三是你们的打分基准太飘忽任性了吧……
于是本期鱼和熊掌将和大家聊聊其中的两个话题,关于女导演和我们的个人之选,以及,本期排名不分先后。
女导八美图
女导演人数其实不少,但兼具才华和颜值的没那么多,其实入榜还有个隐藏标准是导演的(还不错的)作品需要大于等于三部,这是阿尔·帕西诺们没能上榜的原因。回到女导演这里,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意大利尤物艾莎·阿基多还有人人都爱的娜塔莉·波曼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所以不会出现在这里。
不想滥竽充数凑出十个整数,但是拿得出手的女导演挑八个出来聊聊还是没压力的,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如果非要在标准不变的前提下让我补齐十个,大概会加上芭芭拉·史翠姗、西川美和或凯瑟琳·毕格罗、朱莉·德尔佩、扎布·布雷特曼吧……抱歉见识少……)
1、莱妮·里芬施塔尔
代表作:《奥林匹亚》、《水下印象》、《意志的胜利》
电影史至今最杰出的女纪录片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看眼神就知道是狮子座女人。她的传奇经历也完全与美貌和才华匹配。她是希特勒最为欣赏的导演,受邀为纳粹拍摄的《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等纪录片将力与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却也在战后被批判为法西斯美学的宣传工具。尽管年以后里芬斯塔尔就没有再为纳粹*府服务拍摄过电影,但这段经历带给她的是牢狱之灾、电影界的驱逐和余生的阴影。对此她自白道:“那并非是一种宣传性的纪录,而是纯粹的历史。如果是斯大林或者邱吉尔强迫我去拍,我也会用同样的角度和画面。我曾经在第三帝国的残酷中生活过,留下一个恐怖可怕的世界,我对此是有所承担。”
(工作照)
里芬斯塔尔因出演年的《圣山》在影坛崭露头角,而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年的《水下印象》,从山之巅峰到海之深处,也像她人生的隐喻。71岁时谎报年龄只有51岁去学潜水,在水底拍摄时心脏一度停止跳动;97岁时遭遇直升机坠毁事件,肋骨多出断裂且伤及肺部,里芬斯塔尔还是幸存了下来,直至岁时死于睡梦,她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意志的胜利”呢?
2、玛格丽特·杜拉斯
(中年也有范儿)
代表作:《印度之歌》(导演)《广岛之恋》(编剧)、《情人》(编剧)
杜拉斯的书、颜和片都不是我的菜,但必须得承认,跟我差不多年纪的80后姑娘,大概都被安妮宝贝的轰炸式安利给洗脑过(至今听到“苍老的容颜”还会起反射性一抖),上本科时,我也没少拿电影《广岛之恋》的侃侃而谈来凸显自己的逼格,书架上摆了一排《直布罗陀水手》、《爱》(已经全然不记得故事讲的是什么了)
(少女杜拉斯)
严格来讲其实我对整个左岸派的风格都不感冒,但隐约能了解这群法国文青的粉丝所,迷恋的是什么,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人物不需要身份和记忆,故事不需要逻辑和结局。享受这段迷蒙的时光吧,萦绕你的是咖啡和烟雾。如果某一天和这样的女人相遇,也许会聊点什么,聊完了并不会留下联系方式,也许只是刚好在雨天拼了个桌,各自放空度过一个下午。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在之前和之后。
3、梅雅·黛伦
(舞蹈家的身材)
代表作:《午后的迷惘》、《在陆地上》、《时间变形中的仪式》
大多数人对梅雅并不熟悉,其实我也只看过她的两个短片而已。《午后的迷惘》令人想到了布努埃尔早期那些意识流作品,每个镜头都藏着解读的空间。穿着木屐的女人拾花而上,入梦后去追逐一个以镜为脸的女人,看到了沙发上沉沉睡去的自己,窗外一切正在循环……同样的步履踏过沙滩、泥土、和田和水泥地,抵达另一个自己身边,你有钥匙我有匕首,看到最后直让人浑身惊起鸡皮疙瘩。
(水啊水)
梅雅的名字意思是“水”,镜头里的她像是涉水而来的女巫,而她的实验电影,也像是一层层蒙了面纱的梦境。看了下百科,她只活了44岁,盘里有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梅雅?黛伦的魔镜》,估计字幕是肯定找不到的吧……
4、张艾嘉
(女王范儿)
代表作:《心动》、《少女小渔》、《》
张艾嘉绝对不是同时代港台女星中最出挑的,论美貌论演技,跟她年龄差不多的50后的是林青霞、林凤娇、徐枫、胡因梦、狄波拉,后面跟上来的是香港*金时代的60后张曼玉王祖贤梅艳芳钟楚红关之琳张敏邱淑贞(我还能往下说)为代表的一大波美女。倒是她的身世可圈可点(以下引号部分来自网络)“张艾嘉的父亲张文庄为中华民国空**官,年驾机撞山遇难。母亲魏淑娟。外祖父魏景蒙曾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中华民国第六任新闻局长、中央通讯社社长等职,离职后获前总统蒋经国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青春)
豆瓣上对于张艾嘉的介绍,“经历丰富,头衔众多,在音乐,电影,舞台剧等领域全面出击,经营歌手,演员,编剧,导演等多个角色,均得心应手。”特别容易联想到刘德华,不过张艾嘉作为演员和导演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我们还是少年少女的时候,谁不曾为金城武和梁咏琪怦然心动,独在异乡的时候,又有多少人陷入过何去何从的迷惘,张艾嘉的爱情电影和她的金曲《爱的代价》一样,有种回首后释然的感觉,忧伤,但并不遗憾。
5、索菲亚·科波拉
(掰弯妹子的节奏)
代表作:《迷失东京》、《处女之死》、《在某处》
索菲亚是幸运的,她出生于电影世界,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她还在襁褓中已经在《教父1》中出镜,穿梭于片场对于别人是求之不得的机遇,对于她却是日常;索菲亚是不幸的,她在《教父3》中的角色被评论界和粉丝骂的她爹都不认识了,即便是以《迷失东京》等作品成功转型为导演,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在她的名字前加上前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女。
(时代女性)
索菲亚不是爸爸怀中甜美的小女孩,她的外形跟凯瑟琳·毕格罗(卡梅隆前妻,《拆弹部队》导演)是一个风格,硬朗、干练,以及男女通吃的性感。不过比起索菲亚,其实我更喜欢她的前夫斯派克·琼斯,无论是脸还是片都太对胃口了。说起来她也有近五年没有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了,网络上能搜到一部今年圣诞档大概会上的新片,音乐喜剧《AVeryMurrayChristmas》,主演为乔治·克鲁尼和比尔·默瑞。
6、萨拉·波莉
(轻快不轻佻)
代表作:《我们讲述的故事》、《柳暗花明》、《跳支华尔兹》
如果看完《柳暗花明》后对萨拉的好感度是70,看完《我们讲述的故事》后,这个分数可以再多打10分。原因无他,一个女人以纪录片形式去寻找关于母亲的岁月,结果发现养育自己多年的父亲不是亲生父亲,然后遇到了第一个可能的生父、以及第二个,她惊呆了、崩溃了,然后拍出来了,给大家看了。她感谢那个此前从无交集的生父给母亲的爱,但更珍视和养父的关系,而她的父亲也是太棒,真相如何,他们有没有血缘关系重要吗?这些年一起度过的时光又不是白瞎的。PS这部片子的收尾也是神来之笔,幽默极了。
(《通往埃文利之路》剧照)
萨拉以电视剧中的小萝莉出道,可喜的是没像某些童星一样转型失败或走上无脑爱情剧的道路,不管是自己导片还是选剧本都挺有想法,西班牙女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很爱用她,演的女工各种内心强大。
7、河濑直美
(温柔的面容)
代表作:《萌之朱雀》、《沙罗双树》、《殡之森》
在西川美和与她之间犹豫了一分钟,最后选择了她,两人的长相都很有东方美,电影也都是典型日式家庭的悲欢离合,只是相形之下,西川的冲突性更强,河濑则更清淡。
(我也想养条狗!)
河濑的电影我其实只看过两部,欣赏她剧情片中的村庄、山林和老人,也喜欢她纪录片里那些最自然的影像,让人感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是安静而充满善意地生活着,未必需要多高的物质水平才能获得幸福。说句俗到家的话,真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呐。
8、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近照,光有点诡异)
代表作:《黑板》、《苹果》、《背马鞍的男孩》
又一个名门之后,莎米拉是伊朗名导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之女,她和泽维尔·多兰基本上是现有的80后导演中最受国际奖项青睐的了。要说格局,其实莎米拉还比多兰要高上许多,多兰性别为男可拍的无非是情爱和伦理,加上对于性别的思考。让我们看看80年出生的莎米拉拍了些什么,18岁时拍摄的处女作《苹果》是被困在铁窗中的姐妹,苹果是诱人走向自由的象征之物;《黑板》是背着黑板去逃难,理想又可敬又可悲的老师;《背马鞍的男孩》是从出生起就走向不同命运的阶级关系,同样的年龄有人沦为“马”有人却生来就是持马鞭的人……
(获奖照,很娇俏嘛)
伊朗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在最严苛的电影拍摄环境下却诞生出了一大批堪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所以真心很烦国内导演动不动拿审查制度说事儿,你们连个爱情片、家庭片都假的要死,要放到伊朗还没土壕送钱没观众买单岂不是分分钟以头抢地饿死街头的节奏……扯远了,现在扯回来,莎米拉的外形个人觉得很有中东风情,算不上什么大美人但还是顺眼的,就是大小眼有点严重,还有皮肤真的差了点……
个人之选
鉴于之前四个投票的妹子审美有较大分歧,每个人都有笃定要送入TOP10的男人最后落了榜,于是有了这份补充的个人之选,每个人提名一个心目中的美男子。由于口味悬殊,以下个人之选可能更加“非主流”了。
1、周星驰(南方海市提名)
代表作:《喜剧之王》、《功夫》、《食神》
我的口味真的蛮庸俗的。
我给周星驰的才华和颜值都打90分。
星爷主演的电影有六部我每年都会重温一遍,除了上面写的三部,还有三部是《大内密探零零发》、《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妻》。除了早年那些跟王晶、李力持合作的喜剧片,在当时的年纪看就笑的前俯后仰毫无压力,上面这些片的意思我都是在距离电影公映五到十年后才慢慢咀嚼出来。
也许很多女孩有过类似的心路,像是跟着周星驰谈了一场滞后了时间的恋爱,最初喜欢上的是那个说着:“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没有好好珍惜……”的至尊宝,高中时身边的很多男孩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然而并不懂它真正的意思;其后是《食神》里的一碗黯然销魂饭,好像在大学和人同食一碗撒尿牛丸和蛋炒饭就是人间极乐;再来出了校园有了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尴尬,再多情话抵不过一句“我养你呀”;最后是经历过人渣后,希望还能遇到一个眼神无邪的男孩,他能扛起“责任”二字直面斧头帮,也懂得珍惜每一支她递过的棒棒糖。他不需要是无所不能的高富帅,也不需要是能上天入地的,他只是个总能在平凡生活中制造快乐的小人物,正如每一个奔波在五环和二环间的你我。
“情感已经蒙蔽了你的审美了”。她说,也许是真的,可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朵玫瑰啊。于我而言,他们就是我的朱砂痣和白月光。
2、让-吕克·戈达尔(李子鲤提名)
代表作:《精疲力竭》、《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
大家好我是李子鲤,这是我在放大的头次亮相。太久没写任何跟电影相关的文字,现在居然有点激(jin)动(zhang)的发抖啊。我要强推我的男神:让-吕克·戈达尔。才华:99,颜值:95(咦为何不是99?)
为何选他当男神?因为他还活着啊!教科书上反复出现的关键人物居然还健在,想想就激动呢。尽管他将近90高龄每年还在拍片,但我们对他的印象大都定格在拍摄《精疲力竭》的年代。瘦削的脸颊架着墨镜,那幅半知识分子半街头混混的不(zhuang)羁(bi)气质深得我心。
这个鼻梁高挺,敏感多情的年轻人也是他。年,他在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这位也还活着呢)的短片《麦当劳上的未婚妻》中,身着奶油色西装出镜。片中,他摘下了自己标志性的墨镜,大呼:“我的墨镜让一切黯然失色了。”然后,他和金发碧眼,木偶娃娃般的未婚妻甜蜜拥吻。此般几乎是自黑的形象,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这似乎是戈达尔对另一种人生轨迹的小小演练。
我很爱这部短片。片中的未婚妻是安娜·卡丽娜,她后来真的嫁给了戈达尔,并在《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阿尔法城》等戈达尔前期中期代表作中担任女主角。两人后来离婚,卡丽娜继续当演员,但她最闪耀,最灵动的时刻,全都在戈达尔的电影里。卡丽娜的眼睛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跟戴墨镜的戈达尔放在一起,简直绝配。为何我只给最爱的戈达尔颜值打95?因为后来的日子,他的身边缺了卡丽娜。
3、马丁·斯科塞斯(韩梦想提名)
代表作:《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等等等等
选马丁爷爷进来大概也是抱着一颗私心吧,对他的热爱影响了颜值的评判标准(不过真的就是很帅啊),我喜欢马丁爷爷是因为他是真正的学者型影人,永远探索着电影语言的可能性,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和亚文化的热爱。其实给马丁爷爷打分远不如奥逊·威尔斯的双99那么任性了,给个双90吧,对我而言,大概威尔斯是瞻仰和高不可攀的对象,马丁爷爷则是值得崇敬和要努力向其学习的人了。
爷爷年轻时的长相更“意大利化”一点,即使身高并不高,但依然魅力不减,我想大概就是才华和智慧的原因。为什么马丁爷爷是我最喜爱的美国导演这一点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一是因为他是当今美国导演中很少能拍出“渐变”的人,你并不会在他的电影中找到常规的起承转合,二是他社会观察家的独特身份,他的电影总是带有浓浓的社会氛围,亦通过电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