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恒军一种新的皮肤亮白组合物及皮肤亮白新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万工(广州)化妆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万恒*

前言肤色,最终是由基因决定,但,表示在皮肤上主要是黑色素。

人体表皮中的黑色素,数量,分布,对皮肤的颜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亚洲地区,人们更喜欢白皙的皮肤,浅色的肤色更令女性着迷,也更令男性欣赏;亮白皮肤在亚洲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概念,并且是长久不变的主题。

可以明显改善肤色,带来皮肤亮白效果的护肤品,已经成为市场上最好销售的产品。

用于皮肤亮白的活性成分及机理

1、氢醌

酚类的化合物:对苯二酚(氢醌,hydroquinone),是在最初期用来作为美白祛斑类产品的原料,目前在中国、日本及欧洲被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在美国,则能以非处方形式使用,最高浓度为2%,但大多数处方配方中,氢醌的使用浓度为4%,在中国,氢醌也是以处方的形式使用,在医院中,会有4%含量的氢醌霜用于治疗肝斑(*褐斑,melasma)及发炎后皮肤的色素沉着,也有些药厂会提供含量10%的氢醌霜。

在许多植物中,如咖啡、茶叶、啤酒及葡萄酒中都含有天然的对苯二酚,可以抑制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因此具有淡斑的效果;对苯二酚在医学上被证明可以抑制90%的酪氨酸酶的活性,并且分解黑色素小体。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认为苯二酚是安全的成分,但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特别是光敏性,使用含对苯二酚的产品,经阳光照射后极易导致皮肤过敏,这种过敏一般都采用激素类的药膏进行局部治疗;较少的部分人群,特别是肤色较深的人群,使用含对苯二酚的产品后,会产生色素沉着,这种情况很难以恢复,也是对苯二酚的副作用之一,因这个原因,在几个非洲国际,对苯二酚被限制使用。

2、曲酸及其衍生物

曲酸是一种酪氨酸酶的抑制剂,在亚洲作为对苯二酚的取代物,而成为早起化妆品中常用的美白成分,常用浓度为1%~4%,在配方中,常与熊果苷,果酸,维生素C衍生物等配合使用,但曲酸对光、热不稳定,遇金属离子很容易导致产品出现变色等情况,在配方应用上有一定的技巧;曲酸对皮肤有着较强的刺激性,大多数使用含曲酸成分护肤品的人群,会发生接触性皮炎,目前曲酸较少用于美白祛斑类产品中,曲酸的衍生物主要是曲酸二棕榈酸酯(2-棕榈酰甲基-5-棕榈酰基-吡喃酮),常规浓度为1%~3%,曲酸二棕榈酸酯改善了曲酸不稳定的短板,但效果也差一些。

3、甘草类萃取物

甘草类萃取物主要有光甘草定,市售含量从10~98%都有,含量越高价格越贵;光甘草定(glabridin),是一种甘草*酮,可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达50%,而且没有细胞毒性,有研究证明其作用效果,对比对苯二酚,可达16倍。

4、构树提取物

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提取物,主要有花,果及根部,年,韩国爱茉莉发明了一种构树花朵及果实提取液的皮肤美白组合物,使用量从0.05%~3%,在面膜中使用0.5%,经测试,具有美白亮肤的作用,韩国爱茉莉的研究表明,构树提取物、对苯二酚及曲酸以50%的活性抑制浓度而言,构树提取物仅需添加0.%,而对苯二酚需要添加3.5%,曲酸则需要添加10%,如果以10%的构树提取物对皮肤进行斑贴测试,在24小时和48小时均不会导致皮肤过敏,这仅仅只是韩国太平洋爱茉莉的研究,虽然看上去,构树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并没有其他的相关研究,评估构树提取物的护肤品对于皮肤美白的效果。

5、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有很多,我们常用的有:VC乙基醚、VC葡萄糖苷、VC磷酸酯盐、酯溶VC、VC多肽等;

维生素C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但人体却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C,必须依靠外源补充,单纯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并不稳定,在空气中,极容易氧化变色,研究证明外用维生素C,可以改善光老化,具有光保护作用,局部涂抹10%的维生素C可以减少52%紫外线UVB引起的红斑,维生素C常与维生素E配合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在药妆品学中,说明15%的维生素C与1%的生育酚(维生素E)可起到叠加4倍的光保护效果,如果加入0.5%的阿魏酸,这种光保护效果则可以达到8倍,并能显著的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这种光保护作用是需要在紫外线照射之前使用才具有的,紫外线照射之后使用,则没有任何效果;

另外也有研究证明,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同样起到光保护作用,外用及内服,则效果更强。同时,维生素C还具有抗发炎的作用;维生素C最大使用浓度为20%,即使再增加浓度,也无法增进皮肤对维生素C的吸收度,国际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涂抹浓度15%的维生素C溶液(ph=3.2),连续使用3天,皮肤组织中的维生素C即可达到饱和,半衰期为4天。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类,能大幅度的淡化日光引起的色斑,这与维生素C自身的抗氧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维生素C对于皱纹的改善也有不错的效果;虽然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磷酸酯镁可以淡化肝斑,但效果明显不如改善晒斑有效。

维生素C与左旋维生素C的区别:

维生素C是L-d-抗坏血酸,而左旋维生素C是D-l-抗坏血酸,也叫异抗坏血酸,左旋维生素C,没有维生素C的生理活性,但不会阻碍人体对抗坏血酸的吸收,人体吸收异维生素C后,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C,异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的一种立体异构体,因而在化学性质上与维生素C相似,极易溶于水,比维生素C稳定,粉末时非常稳定,但水溶液则容易因光、热、金属粒子、空气等发生氧化,而发生变色,在另外的一项研究中,左旋维生素C、乳糖酸及硫酸锌的组合,对皮肤红斑减轻的效果非常明确。

6、维生素B

比较热门的维生素B族的美白原料就是烟酰胺(VB3),在医学上,烟酰胺用于预防日光伤害,减少痤疮(青春痘)及异位性皮肤过敏;

皮肤对于烟酰胺有较好的耐受性,但烟酰胺中的烟酸杂质会导致皮肤发红;

外用5%含量的烟酰胺可以预防皮肤蜡*,同时对皮肤的皱纹有明确的改善,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发现,烟酰胺可以显著的改善皮肤纹理,减少皮脂的分泌,帮助毛孔的缩小,使皮肤平滑细腻;

烟酰胺的美白机理,是研究中发现烟酰胺可以抑制黑色素细胞将黑色素小体向角质细胞中转移,从而减少角质细胞中的黑色素,当停止使用烟酰胺后,这种抑制效果消失,皮肤依然会回复原来的色泽。

另外的一个配方组合中,3.5%浓度的烟酰胺配合维A棕榈酸酯,可以有效的改善色素沉着的状况。

7、羟基酸类

这类的代表物质,以甘醇酸、乳糖酸、壬二酸(杜鹃花酸)等为主;

体外的实验证明浓度30%或50%的甘醇酸与乳酸,可以直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且将PH调至5.6并不会影响抑制的效果,这种抑制作用,与羟基酸类的酸性无关,而被认为是羟基酸可以加速表皮的代谢,因此,对皮肤过度角化造成的色素沉着改善效果明显;

壬二酸是一种自然来源的二羧酸,对于高度活性的黑色素细胞特别有效,而对正常的肤色没什么效果,壬二酸对皮肤具有刺激性,常见为短时的皮肤发红,脱屑,瘙痒及灼热感,不过,一般继续使用2~4周后,这种不适感会消失。

8、传明酸

传明酸(凝血酸,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属于一种蛋白酶的抑制剂,美白机理是能一直酪氨酸酶和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帮助防止黑色素的沉积,一般化妆品中常规用量为1%~3%,通常搭配烟酰胺或维生素C磷酸酯盐,传明酸的使用量不宜太高,对皮肤还是具有一定的毒性。

9、间苯二酚及其衍生物

间苯二酚及其衍生物在化妆品法规中的,主要有:2-甲基间苯二酚,4-丁基间苯二酚,4-氯间苯二酚,苯乙基间苯二酚(),二甲氧基甲苯基-4-丙基间苯二酚,己基间苯二酚,乙酸间苯二酚酯,化妆品法规规定,含间苯二酚的原料,在配方中浓度不得超过0.5%。

间苯二酚是一种强的还原剂,在化妆品中,用于染发产品中,能够使黑色的头发还原成白色的,在医疗上,间苯二酚也常用作治疗湿疹及牛皮癣,间苯二酚同时也具有杀菌性,在配方体系中也可以用于防腐助剂,间苯二酚有强的对皮肤的刺激性,因此谨慎使用。

间苯二酚的衍生物中,最知名的就是(苯乙基间苯二酚),间苯二酚的衍生物都因为有着双酚的结构,都具有极强的抗氧化作用,其美白作用机理是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还原及淡化黑色素;间苯二酚的衍生物对于皮肤美白的机理基本上都是如此,也具有一定的光敏性,对皮肤具有刺激。

10、其它美白成分

熊果苷:熊果苷(arbutin)是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活性物质,其化学名为4-羟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简称β-熊果苷)。β-熊果苷去色素作用机制已有报道,它是酪氨酸酶抑制剂,主要阻断多巴及多巴醌的合成,从而遏制黑色素的生长,因而具有皮肤增白作用。

目前β-熊果苷在化妆品中添加量约为3%,小于此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的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效果不明显α-熊果苷是β-熊果苷的差向异构体,其化学名为4-羟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日本学者Nishmura研究发现:α-熊果苷抑制酪氨酸酶的强度和安全性大大优于目前正逐渐广泛使用的β-熊果苷。是β熊果苷抑制强度的10倍。

年Pentaparm、日本资生堂先后推出了含有α-熊果苷的新型活性皮肤增白剂。α-熊果苷对紫外线灼伤所形成的瘢痕具有明显的效果,其化学性质也比β-熊果苷更稳定,能够更方便地加入到各种美白亮肤化妆品中。

4MSK:4-甲氧基水杨酸钾,是药用美白成分,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防止因日晒而生成的色斑,雀斑的效果。4MSK不只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效果,更能调整角化过程不顺的状况,这个原料在配方应用中有一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体系的PH值范围,与其它美白成分配合使用,也有不错的效果。

十一碳烯酰基苯丙氨酸:是α-MSH的结构相似物,通过竞争性结合黑色素细胞上黑色素刺激素受体MC1-R,使黑色素细胞没法产生酪氨酸酶,从而抑制黑色素细胞活性,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还有其它的美白剂,如氨基次磷酸,树莓苷,四氢姜*素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皮肤用美白剂的作用机理对比

原料

溶解性

作用机理

稳定性

其它

氢醌

水溶

抑制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分解黑色素小体

不稳定,受热,光照及金属容易变色

光敏性,化妆品禁用原料

曲酸

水溶

抑制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不稳定,受热、光照及金属容易变色

刺激性

曲酸二棕榈酸酯

酯溶

抑制酪氨酸酶转化黑色素

稳定

有刺激性,效果一般

光甘草定

醇溶或极性油脂

抗炎及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还原性

易氧化

构树提取物

水溶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稳定

维生素C

水溶

还原多巴醌,交换酪氨酸酶活性部位Cu+离子

受热,空气易氧化,遇金属离子变色

PH3.2以下稳定

异维生素C

水溶

还原多巴醌,交换酪氨酸酶活性部位Cu+离子

比维生素C稳定

PH3.5~4稳定

VC乙基醚

水溶

还原性

相对稳定

Ph4.5~6之间稳定

VC葡萄糖苷

水/醇溶

还原性

易氧化,受热易变色,不稳定

缓冲液配制:柠檬酸:柠檬酸钠=1:15,余量水,调ph6.0,应用上先加缓冲液,再加碱液

VC磷酸酯盐

水溶

还原性

弱碱环境稳定

Ph调7~7.8

VC-ip

酯溶

还原性

稳定

VB3

水溶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弱酸环境稳定

注意烟酸含量

甘醇酸

水溶

促进黑色素代谢,抑制酪氨酸活性

稳定

对皮肤刺激性大

乳糖酸

水溶

促进黑色素代谢,还原性,抗氧化

稳定

无刺激

壬二酸

水溶

促进黑色素代谢,

稳定

可接受刺激性

传明酸

水溶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稳定

使用量受限

苯乙基间苯二酚

醇溶/极性油脂溶解

还原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光照,金属及接触空气易变色

光敏性,限量0.5%,原料成本贵

己基间苯二酚

醇溶/极性油脂溶解

还原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稳定

限量0.5%,效果性价比高

4-丁基间苯二酚

醇溶/极性油脂溶解

还原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光照,金属及接触空气易变色

限量0.5,性价比不高

熊果苷

水溶

竞争性抑制

稳定

稳定

4MSK

水/醇溶

代谢及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在一定ph范围内稳定

Ph4.5~5.5

十一碳烯酰基苯丙氨酸

醇/极性油脂溶

抑制黑色素合成

稳定

稳定

抑制途径

原料

抑制麦拉林色素分泌

防晒

破坏黑色素细胞

氢醌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传明酸,VC及其衍生物,曲酸及盐,熊果苷,4MSK,间苯二酚衍生物,

还原黑色素

VC及其衍生物,间苯二酚衍生物

抑制黑色素传递

VB3,4MSK

加速角质代谢

羟基酸

黑色素在皮肤中的合成途径

皮肤结构图:

表皮结构图

黑色素生成过程:

黑色素其实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有。20-25岁是黑色素沉淀形成的活跃期。它们存在于皮肤基底层的细胞中间,色素母细胞分泌麦拉宁色素,当紫外线(B波、A波)照射到皮肤上(B波即UVB作用于皮肤基底层),肌肤就会处于“自我防护”的状态,即由紫外线刺激麦拉宁色素,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来保护我们的皮肤细胞。多巴其实就是黑色素的前身,经酪氨酸氧化而成,释放出黑色素。黑色素又经由细胞代谢的层层移动,到了肌肤角质层形成雀斑、晒斑、黑斑等形状了。

皮肤亮白的新观点:

从各类美白剂的作用、黑色素产生的机理,以及皮肤科学这三方面而言,要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抑制剂必须深入到表皮层的基底层,干涉黑色素的生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皮肤的屏障功能也不会允许这么做!那么以此为路径的亮白皮肤作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抑制黑色素的传递,也是要参与黑色素的生成过程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能够有效的解决皮肤亮白的途径,只有还原黑色素和加速黑色素代谢了。

黑色素一般都是在角质区的颗粒层呈现皮肤颜色出来,呈现出黑色或者褐色,当一类强的抗氧化还原性物质,透过皮肤表面,进入到角质层区域,对角质细胞中的黑色素进行还原反应,淡化黑色素,在皮肤表面的反馈会使皮肤看上去显得透亮白皙,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皮肤表面ATI角度的调整,使皮肤能够均匀的反射光线,让皮肤显得具有光泽,更帮助皮肤达到透亮的效果。

一种温和的皮肤亮肤剂及其组合物:

间苯二酚衍生物与VC及其衍生物是温和的皮肤亮肤剂的首选,VC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非常不稳定,在收到热、光照及金属离子,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而失去了活性,VC的衍生物类,虽然改善了VC的不稳定性,但是在皮肤及进入角质区域时,很难再分解为VC,因此亮肤的效果不明显;

间苯二酚类衍生物则表现出强烈的效果,德之馨的,其美白效果被市场及消费者接受,但受制于成本及光敏性,市场上此类产品的口碑毁誉各半,而另外一种间苯二酚衍生物:己基间苯二酚,却在悄然崛起!

己基间苯二酚,这个原料其实在食品行业作为护色剂应用的比较广泛,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则比较少,国外的一些非学术性的研究和数据,表明浓度0.5%己基间苯二酚与浓度2%对苯二酚在8周内对皮肤亮白的效果相当,但对皮肤的刺激方面则要好很多,在查询国际专利时发现一种有效的皮肤亮白组合物中,采用了己基间苯二酚与光甘草定配合用于改善晒斑、老年斑及雀斑,(M·杜塔,V·S·卡尔,N·S·奈尔.().包含4?己基间苯二酚和伊洛马司他的皮肤亮白组合物,4-hexylresorcinol
  

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亮白皮肤肤色的组合物的新方案:

己基间苯二酚,1-甲基乙内酰脲-2-酰亚胺,壬二酸(or乳酸)、乳糖酸,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提取物,该组合物更适合在面膜及原液/精华类的产品中应用,在此,提出一款亮白肤色的面膜液的配方:

相别

原料名称

质量比

A

汉生胶

0.25

羟乙基纤维素

0.1

小核菌(SCLEROTIUMROLFSSII)胶

0.05

尿囊素

0.2

To

B

甘油

8.0

丁二醇

3.0

乙氧基二甘醇

1.0

己基间苯二酚

0.5

C

乳糖酸

0.2

壬二酸

0.2

5.0

D

1-甲基乙内酰脲-2-酰亚胺

1.0

10.0

E

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提取物

1.0

金雀花(SAROTHAMNUSSCOPARIUS)提取物

0.5

泛醇

0.2

糖类同分异构体

0.2

生物糖胶-1

0.2

适量

F

氯苯甘醚

0.15

苯氧乙醇

0.15

对羟基苯乙酮

0.5

丙二醇

3.0

生产工艺在此不进行说明

有关实验测试:

1、面膜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测试

a、酪氨酸酶溶液的配制:将马铃薯洗干净,4°C预冷4h,去皮,切1cm3丁状,-20°C冷冻过夜,按1:1采用磷酸缓冲液(自配)均浆,目滤网过滤,滤液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为酪氨酸酶粗液,冷藏4°C保存,2h内有效。

b、对照组溶液配制:将皮肤亮白组合物中,4种有效物用同等份分别用维生素C(抗坏血酸)(标记为2号面膜液)、水(标记为3号面膜液)取代;

c、分别称取同等份酪氨酸酶粗液,分装入三个试管内,并分别滴加同等份面膜液1号、2号、3号,静置1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做用空白组做颜色对比

1号面膜液

2号面膜液

3号面膜液

酪氨酸酶粗液

1min

无变化

溶液颜色变淡

无变化

5min

颜色变淡

颜色变淡后无变化

无变化

10min

颜色继续变淡

无变化

无变化

15min

颜色继续变淡

无变化

颜色加深

20min

颜色继续变淡

无变化

颜色加深

25min

颜色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30min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说明:

本实验设计只是为了验证面膜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及还原已变色的溶液,基于设备仪器等条件不足,实验设计比较粗糙,但也足够说明,新的面膜液组合物,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好的抑制及较好的还原性;

维生素C,也具有较好的还原性,但自身容易氧化,因此开始有效果,后来一直保持,3号面膜料体,在15min已经出现颜色加深的情况,这说明氧化还在继续,从而也证明亮肤新组方的功效性。

1、人体表面测试:

a、制作面膜份,随机赠送人,并要求提供测试前全脸清晰近照(自然光线下,不得使用美颜等,固定时间);

b、敷贴1贴面膜后,照片对比;敷贴2贴面膜后照片对比,敷贴3贴面膜后照片对比。。。。。敷贴7贴面膜后照片对比;

c、随机将对比照片给不知情人群20人观看,要求指出变化,其结论如下表:

敷贴次数

改善比例

观察人群比例

1

60%~70%

12人认为有改变,8人认为无变化

2

67%~75%

15人认为有变化,5人认为无变化

3

81%~92%

18人认为有变化,2人认为无变化

4

99%

19人认为有变化,1人认为无变化

5

%

20人均认为有皮肤提亮

6

%

17人认为变化明显,3人皮肤变化一般

7

%

18人认为皮肤亮白,2人认为皮肤有改善

d、刺激性描述

敷贴次数

眼角唇部有刺痛

对眼部刺激

皮肤出现发红发热不适

1

15%感受刺痛,可接受

7%感觉熏眼

2

12%感受刺痛,可接受

5%感受熏眼

3

7%感受刺痛,可接受

4

1%感受刺痛,可接受

5

6

5人经太阳照射后感受皮肤瘙痒

7

2人经日光长时间照射,出现红斑及脱皮

e、皮肤斑贴测试:经6人,48小时皮肤斑贴测试,其对皮肤刺激可以描述为:对皮肤有刺激,建议,使用前,需做皮肤敏感性测试后,再使用。

结论:

这种新的亮白皮肤的组合物配比,经相关实验证明,对提亮肤色,改善皮肤粗糙程度,有着比较明确的效果,这种效果的机理来自活性组合物成分对皮肤角质层区域的保湿及还原角质细胞内的黑色素而呈现,在对比市场上同类亮肤及改善皮肤质地的产品而言,可以认为是性价比极其高的,这个亮白皮肤有效组合物的原料选择,是基于对皮肤亮泽的新观点及皮肤科学皮肤护理的正确理解,并经过多次重复试验测试,才确定最后配比,而能达到配方设计目的,实属欣慰。

本文中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阅览者予以斧正。

千色课堂又开课啦

赶快扫码报名,加入我们一起探讨吧!

10月25日星期四晚8点千色课堂不见不散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