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咱盐城人自家的古城墙去哪了一建城伊始 [复制链接]

1#
贵州治疗白癜风 http://www.pfb1.net/

本文将在结合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论点,欢迎方家指正!

很多人盐城人去南京或者苏州旅游都爬过当地的古城墙,驻足斑驳的城墙上,扑面而来的是那厚重的历史感。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想过,咱们盐城人自己的古城墙去哪了?

(笔者在南京旅游时拍摄的古城墙)

据《盐城县志》记载:

县境,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属东海郡射阳县。

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射阳县古射阳湖以东地区置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伊始!东汉熹平元年,吴郡富春人孙坚(孙权之父)任盐渎县丞,这是第一位见诸史册的盐城地方行*长官!

但是汉代的盐渎治所究竟在哪里,到如今依然没有考古发现可以实证。但是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在现环城北路以北、人民公园以东、新洋港以南、小洋河以西的这片区域。如下图:

据《盐城县志》记载:年秋,在盐城北门外东北部沙井一带,发现大面积汉代遗址。这处汉代遗址,在这处汉代遗址,在地表1米以下,东西宽约米,南北长约多米,陆续发掘出古陶井9口、砖井4口。陶井前一处屋基,发掘出炼渣、红烧土、铁沙、铁刀、铁犁、铁锛和破残的铁锅、铁鼎、铜箭簇、陶范等生产用器物,似为当时冶炼铁器的场所。陶井东有屋基多处,发掘出已锯过的鹿角料等物,似为骨器制造工场。陶井之西一处屋基,发掘出不同花纹的瓦当,下水道中还发现封泥多枚。其中,一枚有“射阳丞印”四字,一枚为战国文“祝其亭玺”四字,可能是当时县令、县丞或盐铁官所用。据考古论证,当是盐渎故城或盐铁官署所在地。

(沙井头遗址出土的“祝其亭印”)

又据《盐城县志》记载:在县城东南近郊到伍佑镇之间,分布着一些大小不等的土墩,俗称头墩、二墩、三墩(三羊墩)。年11月,在三羊墩附近,先后发现4座土坑木椁汉墓。这些墓葬,在布局和形体结构上独具一格。其中,一号墓规模最大,有三棺两厢,从墓口至椁顶均经夯打,坑内填褐色泥土,用珍贵的楠木板70余块排列构筑成椁室。其头厢、侧厢位于棺椁之外,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墓中陈列多种葬品,最多的是漆器和铜器。漆器有碗、耳杯、奁、盘、几案等;铜器有镜、刷、熏炉、油灯、壶、谯、斗、樽等。其他还有戟柄、铁刀、铜驽机、铁剑等兵器和罐、灶等陶器,以及五铢钱、木简、木梳、木桶、磨刀石、黛板、铁皮炉、铁火盆等器物。墓主人似为西汉早期的官吏。-年,在头墩、二墩、三墩又发掘出10多座汉墓,棺椁均用楠木制成,墓葬品多以漆器、陶器为主。头墩一徐姓墓主人的棺内,还出土一块长宽和棺木横截面相等的彩绘天花漆板,纹饰富丽精细,今藏于南京博物院中。

(图中圈处为疑似盐渎故城,直线沿线有头墩、二墩、三墩汉墓群)

由于有上述两处考古发现,尽管没有实证,但是专家们普遍开始认为,沙井头一带是汉代盐渎故城所在地。

两千年前,沙井头一带依河傍海、地势高耸,确实是宜居宜城的好地方!

俗话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沙井头遗址的面积也勉勉强强达到了小城的标准,但遗憾的是,经过一系列考古发掘,并没有在这里发现城墙的遗迹!

东晋义熙年间(-年),射阳、盐渎两县废,分其地置盐城、东城、左乡、山阳四县。盐城始有其名,县属山阳郡。

由此,通过“盐城”二字中的“城”字可以推测,盐城当时已经修筑了城墙,可能是夯土而成。

至于《旧唐书》记载:“盐城汉盐渎县地,属临淮郡。久无城邑,隋末,韦彻于此置射州,立射阳、安乐、新安三县。武德四年归国,因而不改。七年,废射州及三县,置盐城县于废射州,仍属楚州。”可能是由于战争的缘故,盐城土城被毁,不被后人所知,所以《旧唐书》说盐城“久无城邑”,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唐朝以后的盐城古城墙将会如何发展,请看下期:咱盐城人自家的古城墙去哪了?(二)——刀光城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