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山东市直机关再出公告年 http://www.dengtazx.com/dtsmj/6459.html1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1.证症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病指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3.阴阳的属性: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5.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6.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7.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8.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9.五行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10.五行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11.肝: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12.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13.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
14.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1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先\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
16.五脏相互关系
①.心与肺的关系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②.心与脾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③.心与肝的关系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④.心与肾的关系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
⑤.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⑥.肺与肝的关系气机的调节。
⑦.肺与肾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⑧.肝与脾的关系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⑨.肝与肾的关系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精血同源、肝肾同源⑩.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
17.五脏与六腑的关系:表里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18.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9.气的分类和功能:(1)元气-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脾胃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
20.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
21.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2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
督脉的基本功能为: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为: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带脉基本功能为:①约束纵行诸经;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23.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24.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水肿。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疡。疫: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6.病机: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大实有嬴状;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真寒假热之证。阳盛格阴: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27.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28.康复原则:形神共养: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调养气血阴阳:调养气血;调养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2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1.中医诊断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因。
2.望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3.望色的主证
4.望形体强弱、肥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5.望姿态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6.望头与发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7.望目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8.望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9.望鼻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0.望唇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1.望齿、龈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2.望咽喉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3.望皮肤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4.望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5.望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6.望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7.望舌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9.望排出物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0.听语声变化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1.呼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2.咳嗽:是肺失宣肃,气因而上逆的反映。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变化。
23.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
24.问寒热的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5.问汗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6.疼痛的性质和临床意义
27.问饮食口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8.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平脉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神",;二是"有胃"(胃气),;三是"有根"。左边寸关尺分候心肝肾,左边寸关尺分候肺脾肾。
病理脉象与主病: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弦脉主肝胆、痛证和痰饮,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29.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30.寒热辨证。寒热,是辨证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31.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由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32.心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3.肺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4.脾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5.肝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6.肾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7.胃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8.大肠和膀胱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9.脏腑兼病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40.气病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41.血病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42.气血同病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3第三章常见病辩证论治
本章主要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理解记忆各病的辨证要点,分析证候辨别证型;背诵相关疾病的方剂和中成药,中成药部分可以结合中药二中成药部分结合记忆。本文只列举各病的证型。
1.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
4.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
5.喘证: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不纳气。
6.胸痹: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痹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
7.不寐:心火炽盛;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心脾两虚
8.胃痛:寒凝气滞;食滞胃痛;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
9.泄泻:伤食泄泻;脾胃气虚;肾阳虚衰;湿热内蕴。
10.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
11.中风
1)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肝阳上亢
2)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肝阳上亢;肾精亏损。
12.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
13.眩晕: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肝肾阴虚。
14.消渴:阴虚燥热;脾胃气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15.淋证:热淋;石淋;劳淋。
16.癃闭:膀胱湿热;湿热瘀阻;肾阳衰竭。
17.阳瘘: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惊恐伤肾。
18.郁证: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
19.虚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
20.痹证:行痹;痛痹;着痹;尪痹。
21.中暑:阳暑;阴暑。
22.疮疖:热毒蕴结;湿毒瘀结。
23.乳癖:肝郁痰凝;冲任失调。
24.痤疮: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
25.瘾疹:胃肠湿热;风热犯表。
26.痔疮:
1)内痔:肠风下血;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
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
27.跌打损伤:气滞血瘀;风寒湿瘀;瘀血阻络。
28.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肾气虚;肝经郁热
月经后期:肾虚血少;气滞血瘀。
经期先后无定期:肾虚;肝郁。
29.痛经:气滞血瘀;阳虚内寒
30.崩漏:气血两虚;脾不统血;肝肾不足;瘀血阻络。
31.带下过多:肾虚带下;湿热下注;脾虚湿盛。
32.绝经前后诸症:阴虚火旺;脾肾阳虚。
33.积滞:乳食内积;脾虚夹积。
34.厌食: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
35.鼻渊:风热蕴肺;胆经郁热。
36.口疮:心脾积热;脾肾阳虚。
37.咽喉肿痛: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
4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1.藏医的五元学说:土水火风空
2.藏医的三因学说:隆、赤巴、培根
3.藏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藏药的六味:甘酸咸苦辛涩
5.藏药的配伍方法和原则
6.藏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
7.藏药的常用方剂的功效
8.蒙医的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
9.蒙医的药味:甘酸咸苦辛涩
10.蒙医的剂型
11.蒙医的用药方法:服药十则。
12.维吾尔医药的药性和药味
13.维吾尔医药的方剂组成和命名
14.维吾尔医药的制剂和剂型。
5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3.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
4.血红蛋白(Hb)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5.血小板计数及临床意义
6.红细胞血沉的临床意义
7.尿液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尿葡萄糖、尿胆红素、尿隐血、尿中白细胞、尿沉渣管型、尿沉渣结晶、尿酮体、尿淀粉酶及临床意义
8.粪外观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9.粪隐血、粪胆原、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10.肝功能检查各种转移酶的临床意义
11.肾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12.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13.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临床意义
14.心肌钙蛋白Ⅰ的临床意义
15.血尿酸的临床意义
16.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7.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18.脂代谢检查的临床意义
19.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第六章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1.各医学典籍及其意义
2.各本草典籍及其意义
3.各方书典籍及其意义
4.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5.常用中医药工具书及文献、药品集和专著、期刊。
6.互联网上的常用数据库
7.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患者用药药品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贮存、价格和报销等
医师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新药信息,合理用药信息)降低药物治疗风
险(不良反应;禁忌证;相互作用)
护士用药药物剂量、用法;注射剂配制;溶媒、浓度、静脉滴注速度;输液药物的稳定性;配伍禁忌。
8.需特殊提示的情形和特别注意的问题。
7第七章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1.处方的正确书写格式。
2.处方中与药名有关的常用术语
1)炮制类:酒蒸大*、蜜炙麻*、炒山药;
2)修治类: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乌蛇去头和鳞;
3)产地类: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广藿香、江枳壳;
4)品质类:明天麻、子*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5)采时、新陈类:绵茵陈、陈香橼、陈皮、嫩桂枝、鲜芦根、
鲜茅根、霜桑叶;
6)颜色、气味类:紫丹参、香白芷、苦杏仁。
3.饮片的正名、别名:正名的依据:《中国药典》;《药品标准》;《炮制规范》
4.饮片的处方应付。
5.处方的用法用量,包括饮片处方和中成药
6.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饮食禁忌
7.饮片斗谱安排原则
8.中药汤剂煎煮程序和注意事项。
药物煎煮时间:用火—先武后文煎好后残液量不超过残渣量的20%一般药物:一煎沸后20分钟,二煎沸后15分钟解表药(用武火):一煎沸后10-15分钟,二煎沸后5-10分钟滋补药:一煎沸后30分钟,二煎沸后20分钟
9.特殊煎药方法
先煎: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生蛤壳、生龙骨、生龙齿、生寒水石、生石膏、生石决明、生瓦楞子、鳖甲、龟甲、鹿角霜、生磁石、生牡蛎、生赭石、自然铜;有毒饮片: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后下:气味芳香类: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鱼腥草;久煎后有效成份宜被破坏的饮片: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番泻叶。
包煎: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车前子、葶苈子;富含绒毛的饮片:旋覆花、枇杷叶;花粉等微小饮片:蒲*、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烊化: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
另煎: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水牛角。
兑服:*酒、竹沥水、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
冲服:雷丸、蕲蛇、羚羊角、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车、沉香、金钱白花蛇。
煎汤代水:葫芦壳、灶心土。
10.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
11.罂粟壳的用法用量
12.有毒、小毒中药的用法用量
8第八章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1.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虫蛀: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
霉变:含糖类、黏液质、淀粉、蛋白质及油类。
泛油:含挥发油,当归、丁香;含脂肪油,柏子仁。
变色:由浅变深: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由深变浅:*芪、*柏。由鲜艳变暗淡: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等。
气味散失: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风化:胆矾、硼砂、芒硝;潮解:青盐、咸秋石、芒硝。
潮解:青盐、咸秋石、芒硝。
粘连: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
腐烂:鲜类药。
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虫蛀:蜜丸、水丸、散剂等。
霉变:蜜丸、膏滋、片剂。
酸败: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
挥发:芳香水剂、酊剂。
沉淀:药酒、口服液、针剂。
3.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自身因素
水分高:虫蛀、霉烂、潮解、软化、粘连;水分---低:风化、走味、泛油、干裂、脆化
淀粉虫蛀、霉变
黏液质发霉、生虫
油脂产生异味:桃仁、杏仁引起酸败现象:刺猬皮、狗肾
挥发油气味散失:白芷、当归、荆芥、薄荷、肉桂、樟脑、姜*、山柰
色素发霉变色:月季花、玫瑰花
4.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环境因素:
温度在30℃以上时,气味散失,易发生霉变、虫蛀;35℃以上易泛油;20~25℃时虫害、霉变易发生。如阿胶、乳香。
湿度绝对含水量7%-13%,应控制在70%以下。75%30℃以上,易发生霉变,且盐类易潮解等。60%以下,含结晶水的药物失水风化。
日光对含色素的药物引起变色;但能帮助杀灭真菌。
空气加快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散失气味,盐类药风化等
5.中药贮藏的相关术语:
遮光: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密闭:系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系指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系指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和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的环境。
凉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的环境。
冷处:系指2~10℃的环境。
常温:系指10~30℃的环境。
6.中药贮藏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如:相对湿度35%~75%,按照要求采取避光、遮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7.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对含淀粉多的药材,如泽泻、山药、葛根、*芪等切成饮片后要及时干燥,贮存在通风、干燥、凉处,防虫蛀、防潮。
对含挥发油多的药材,如薄荷、当归、木香、川芎等切成饮片后,干燥温度小于30℃,如大于30℃则损失有效成分,贮藏时环境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散失香气或泛油,温度太高易吸湿霉变和虫蛀,应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对含糖分及粘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肉苁蓉、熟地*、天冬、*参等,炮制后不易干燥,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极易变软发粘,易被污染,应防霉、防虫蛀,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种子类药材经炒制后增加了香气,如紫苏子、柏子仁、莱菔子、薏苡仁等,应贮藏缸、罐中封闭保管,防虫害及鼠咬。
凡酒制饮片,如当归、常山、大*等,醋制饮片,如芜花、大戟、香附、甘遂等均贮于密闭容器中,置阴凉处。
凡盐炙的饮片,如泽泻,知母、车前子、巴戟天等,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易受潮变软,若温度高,其中水分散失则盐折出,贮于密闭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以防受潮。
经蜜炙的饮片,如款冬花、甘草、枇杷叶等,炮制后糖分大,较难干燥,特别容易受潮变软或粘连成团且易被污染,虫蛀、霉变及鼠咬,应贮于缸、罐内,尽量密闭以免吸潮,置通风干燥处保存养护。
某些矿物类饮片,如硼砂、芒硝等在干燥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而风化,故应贮于密封的缸罐中,置于阴凉处养护。
8.中成药剂型与贮藏要求:各种剂型适宜的贮藏条件。
9.中药传统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除湿养护法:改变库房的小环境,或利用自然吸湿物,如生石灰等在密封不严条件下吸湿,可起到抑制害虫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通风法、吸湿防潮法(用生石灰块作干燥剂吸潮率可达20%~25%);低温养护法;高温养护法;密封(密闭)养护法;对抗贮存法: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相互克制起到防止虫蛀、霉变的养护方法。一般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物,如牡丹皮与泽泻同贮,蛤蚧与花椒、吴茱萸或荜澄茄同贮,人参与细辛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硼砂与绿豆同贮等。
10.现代养护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含义。
9第九章中药的合理应用
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
3.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4.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
5.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发挥协同增效、辅助增效、消除偏性或副作用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中成药实例
6.中成药的药引子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可活血行经等。
7.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
8.含有毒药物中成药的联用,如大活络丸与天麻丸合用等
9.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辨证论治和禁忌,如附子理中丸与牛*解毒片、*连上清丸等。
10.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麻*的中成药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和扩张冠脉的中成药等。
1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协同增效、降低毒副反应和减少剂量等的具体实例。
12.中西药联用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影响吸收、影响分布、影响代谢、影响排泄的具体实例
13.中西药联用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药效学的协同作用、药理作用相加产生毒副作用、药效学上的拮抗作用的具体实例。
14.部分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具体实例部分口诀:
协同增效:金银花+青霉素(增强杀葡萄球菌)青双花;
甘草、白芍、冰片+丙谷胺(消化性溃疡)白骨甘冰;
逍遥散或三*泻心汤+西药催眠镇静药连用(失眠摆脱依赖性)写信说吃了催眠药很逍遥;
石菖蒲,地龙+苯妥英钠(抗癫痫药)(提高抗癫痫);苍龙治癫痫那(钠)是妥妥的;
大山楂丸、灵芝片、癫痫宁+苯巴比妥(提高抗癫痫)(马蹄香、石菖蒲、甘松、牵牛子、千金子)芝揸治癫痫妥妥的(吧);
芍药甘草汤+西药解痉药(提高疗效);静姐要炒勺;
补中益气汤、葛根汤+抗胆碱酶药(治疗肌无力效果好)(免疫调节作用);一起跟哥抗胆碱(肌无力);
木防己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四逆汤+地高辛(强心药)(改善心功能不全);木房子盖在高地四周躺(汤)着;
茯苓杏仁甘草、苓桂术甘汤、苓桂甘草汤+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预防发作性心动过速);两个桂林兄弟拿着竹竿(甘)抗心律失常;
钩藤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甲基多巴、卡托普利(抗高血压药)(改善老年高血压);龙母(牡)拿着柴火(柴胡)棒钩高压线;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甲磺酸二氢麦角胺(血管收缩药)(体位性低血压症);二氢麦角胺喝了猪肝汤真会武功;
桂枝茯苓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血管扩张药连用(微循环系统扩张);桂枝回家的时候四周张望扩张视野;
*连解毒汤、大柴胡汤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大柴胡解毒做粥降血脂
木防己汤、真武汤、越婢加术汤、分消汤+西药利尿药(增强利尿效果);越婢在木房子里练武功分别消灭了尿的人;
小青龙汤、柴朴汤+氨茶碱、色甘酸钠(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小青龙因为喝茶脸色甘骨瘦如柴;
麦门冬汤、滋阴降火汤+磷酸可待因(提高疗效);卖门来降火为什么呢?可待因(抗应激作用);
柴胡桂枝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H2受体拮抗剂(增强治疗效果);胡桂枝在夏天写信给H2四周张望;
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西药利胆药连用(增强作用);因才练胆;
茵陈蒿及含茵陈蒿的复方+灰*霉素(增强灰*霉素抗菌作用);茵陈*色的,辉煌;
甘草+氢化可的松(抗炎、抗变态反应,协同作用);轻松的干活;
丹参注射液+强的松(协同治疗结节性多动脉炎);单身要自强;
炙甘草汤、加味逍遥散+甲硫咪唑(减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干活累坐下休息逍遥一下;
四逆汤+左旋甲状腺素(减轻甲状腺功能低下);左顾右盼看四周;
延胡索+阿托品+氯丙嗪、哌替啶(止痛效果更优);拖延症勤快点派去做事;
洋金花+氯丙嗪、哌替啶(注射液安全可靠术后镇痛);洋金花勤快点派去做事;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西药抗肿瘤药(提高疗效);一起用小柴火做十全大补汤抗肿瘤;
清肺汤、竹叶石膏汤、竹茹温胆汤、六味地*丸+抗生素类药(增强疗效);六味飞竹一起抗生;
*连、*柏、葛根+抗生素类药(增强疗效);跟二*哥一起抗生;
麻*+青霉素(细菌性肺炎);青马青梅竹马。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