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会这些画面在武威越来越少见 [复制链接]

1#

水光如水,岁月如歌

弹指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而当年的我们已经长大成人。

而很多的回忆也将定格了......

儿时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矮矮的胡基墙保护着属于少年曾经稚嫩的梦想

一条小胡同

承载着童年的欢乐与美好记忆

放学后

一起打闹回家的小伙伴

儿时,是一个不知零食为何物的年代,爆米花老人的到来,是我们最美好的期盼,每次只要他进村,村里便像是过节一般,孩子们强烈的喜悦都几乎要把脸皮给撑爆了。

野外烧洋芋是儿时美好的记忆,将桑月(土豆)放进洞里头,将垒起来的土块拍下去,盖住桑月,严严实实。让桑月(土豆)经历上下高温的改造。

过上一段时间,估计烧熟了,扒开土,将桑月(土豆)拣出来。烧出来的味道真的很好吃。

老家的热土炕,祖辈的福窝窝,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想,有我难忘记的美好!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把节俭发挥到了极致。冬天,封死锅灶烟囱,锅灶与火炕间由一孔小洞相连,火炕的烟囱就成了锅灶的烟囱,一股暖流由孔而入,既做熟了饭菜,又温暖了火炕,一举两得。

夏天,堵死连接火炕的小洞,

重新开通锅灶烟囱,

锅灶又独立循环,

任灶里烈火滚滚,

土热炕依然凉爽如初,

互不影响。

以前农家人的家底薄,

用不起青砖,

农村砌墙垒院的主要建材是胡基。

于是,打胡基成为农家人立家创业的一门手艺。

胡基,又叫土坯,

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

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

即,在青石板上,用特制的木模框,

填上湿*黏土,用柱子捶实,

制成四边棱角分明,

两面光平的土块,晒干后,

即可做建筑的主体材料:

砌墙、盘炕、泥炉灶用途十分广,

是过去*土地上人们搞建筑必不可少的东西。

打胡基需要五样东西:

青石板、草木灰、柱子、模子、潮土堆。

操作有诀窍,“三锨六脚十二个柱窝”。

老练的打胡基者动作

轻巧、洒脱、自如,舞蹈一般。

打胡基多选在干旱少雨的秋季进行,

因为这个季节阳光充足,

风头高,胡基干得快。

碾场,套上牲畜,

拉着辘轴绕着圈不断碾压,

让秸秆和谷物在不断碾压中分离。

碌(碡)轴,又叫碾子。

将一块完整的石头杵成圆柱状,

是农家碾场的工具。

扬场,是农家将碾压过得谷物,

用木锨迎风扬起,

使谷粒和谷衣分开的过程。

秋收的季节,全家老少一起上,

从天麻麻亮开始,

摊麦子、套牲畜、碾谷物、扬场、装袋,

直到谷物归仓。

石磨是农家磨面的一种工具。

在碾子和磨盘相互的碾压中,

麦子、糜子、谷子、荞麦等颗粒状的农作物

都变成了细碎的面粉。

铡子也叫铡刀,

是农家碎草的工具。

这是农家娃最难忘记的,

承载了太多的记忆。

辘轳,农家从井中取水的工具,

现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架子车,

是非机动车时代农村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

可人拉,也可套马、牛、骡、驴等牲畜替代人力。

风匣,又名风箱,

是农家用来烧火做饭的一种生活工具。

相信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不仅都见过,

而且小时候经常在拉。

那些古老的传承和民俗的记忆,

那是一代人的情感和经历,

不知你还记得多少?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投稿合作建议联系

合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